无梦

无梦

公告

上海商学院教授 周勇

统计

今日访问:6743

总访问量:52438464

对供销社的几点思考

2022年11月08日

评论数(0)

来源/联商专栏

撰文/联商高级顾问团主任周勇

很多人对“供销社”没什么概念,但它仍然与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交集,超市、便利店、商务楼,甚至大学、媒体、互联网平台的背后,可能就有供销社的影子。但当下的供销社与我们年轻时候所认识的供销社是完全不同的。

一、什么是供销社?

供销社是“供销合作社”的简称,其最初的属性是“合作”,是工人、农民、妇女、手工业者的一种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社组织可以追溯到解放前。解放后,为了配合国营商业开展贸易活动,稳定物价,打击投机倒把,加强城乡物资交流和发展生产,1949年9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成立了合作社工作指导委员会。1950年初上海供销合作总社成立,郊区设立供销合作社,这是在接受解放前旧合作社基础上重新创建的,城市则设立工人消费合作社、妇女消费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供销社从解放后的起因来看,主要职能是组织“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定位是“当好国营企业的助手”,目的是“控制市场,为农服务”,产权属于集体所有。

二、我与供销店的交集

供销社的最基层表现形式是农村的供销店。我对零售的最早认知,就是从外婆家门口的那家供销店开始的,那是浙江奉化一个叫“冷西”的小山村。

(1)供销店曾是农村的中心:四、五十年前,供销店与水井是山村的中心。那时候,山村家家户户用土灶头做饭,灶头边上备有一口一半埋在地里的大水缸,水是从供销店边上的一口深井里打来的,那是全村最旺的一口水井,永不干枯。店铺与水井,就是山村的中心。

(2)供销店的模样:那时候山村店铺的装潢几乎没有金属,全是木头,给人朴实诚实踏实的感觉。门是用“排板”组合而成的。这是一种用杉木做的厚木板,晚上将排板并列插好,店铺就严严实实地关上了。门靠右边开,像现在的便利店。门总往一边开有利于扩大店铺内的空间。进门的左边有一排木头做的柜台,柜子朝外的下端是封闭的,柜面上放着一些斜置着的大玻璃瓶,用来摆放糖果、饼干、蜜饯等零食。柜台后面的墙面上有一些同样是用木头做的架子,上面摆放的是香烟、酒、包裹好的南北干果以及新到的商品。进门正面的柜台上摆着一个肉凳头,上面挂着一些黑而发亮的铁钩子,早上供应鲜猪肉。

(3)俩人管一店:那时候山里人特穷,每年四月以后就没有什么粮食了,用山芋等杂粮充饥。那还是在浙江宁波那边比较富庶的地方。山里人家家户户养鸡,这是他们的“银行”,用鸡蛋换盐、换糖、换香烟,换一切售卖的日用商品。其中香烟可以拆零按根卖。当然也收购山货。收与售相结合,整与零相结合,货币交易与物物交换相结合,其结算方式比现在的连锁店要复杂得多。可是,店员只有两个人,就是住在我外婆家的老王夫妇俩。

(4)山村供销店倒塌了:前几年,我外公解放前修的那条从山村通往汽车大路的鹅卵石小路改成了汽车路,山村里种草莓在全国闻名,有了钱,家家户户沿着河边的这条小路,背靠山坡,盖起了新房。弯弯的弄堂两边的老房子,已经很少有人居住,至多是几位老人住着。早在20多年前,供销店就关闭了,2006年我回小山村发现供销店不仅人去楼空,而且房顶有了很大的窟窿,完全处于倒塌状态。如今,山村的小店铺不仅跟着人走,而且跟着网络走,开出了网店代发店,把乡村的土特产快递出去,把城市的商品快递进村。时代不同了,技术发展,产权结构变更了,一切都改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越来越好。

中国地域广袤,各地情况差异很大。有些山村的供销店被私人小店取代了,有些也许还活得好好的。传统的供销店升级为“农合联村级综合服务社”。

除了外婆家门口的那家供销店,我与供销社还有两次交集。一次是我高中毕业,生产队土地被县政府征用,可以被安排到供销社站柜台。但是,考虑再三,还是没有去应聘招工,而是选择了考大学。我宁波的大学同学,1983年毕业分配到当地供销职大做老师,大约20年前,便已下岗。另一次交集是1997年,上海供销职大与我们学校合并,职大干部也并入我们学校,副校长与我搭档做商业经济系的副主任。后来我离开学校去企业,她做系主任,开讲座居然开到了日本,课讲得非常好,人也很豪爽。

我们当下所看到的机构、企业、平台、学校,虽然没有“供销社”三个字,但有不少都有供销社的影子,如浙江的供销超市、易合网络,江苏的苏果超市,河北的供销便利,等等,我老东家超市公司的开发部经理几年前还应聘到上海市供销总社系统做铺面招租,从寻铺到招租,方向相反,其实就是租赁业务。很多传统的国有企业,自己的业务都亏损,但拥有大量铺面,租金收入弥补经营亏损仍有盈余,日子过得很滋润。有人说,供销社系统还有40所大学。可见,经过70年的演变,供销社系统仍然具有很强大的资产渗透力。

三、历史回顾

最近有报道称:供销社系统的年销售额高达6万多亿元,查阅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官网获悉:2011年中国供销集团以960多亿元的营业收入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83位,这是供销合作社系统企业首次入选中国百强企业。10年时间,从960亿到6万多亿,如果统计口径一致的话,那是超音速发展。我不关心具体数据,因为供销社体系与现代连锁体系有很大区别,纵向不是一家公司的下属分支机构,横向也没有资产关系(当然现在可能有市场化的投资关系)。

该网站主要公布的是“预算数据”,就是政府机构的那种预算,不是经营发展规划的那种预算,并未公布相关销售数据。“总社概况”栏目,有“历史沿革”的介绍,概要如下。

(1)1949年11月,成立了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主管全国合作事业。

(2)1950年8月,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成立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

(3)1954年7月,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更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供销合作社系统。

(4)1949-1957年,是供销合作社发展的黄金时期。

(5)1958年以后,供销合作社的发展经历了与国营商业两次合并与分开。

(6)1982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三次与商业部合并,但保留了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牌子。

(7)从1982年到1988年,先后进行了恢复“三性”(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五突破”(劳动制度、农民入股、经营范围、内部分配、价格管理)、“六个发展”(发展系列化服务、横向联合、农副产品加工、多种经营方式、农村商业网点、科技教育)三个阶段性改革。

(7)1995年2月,发布了《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中发〔1995〕5号),明确了供销合作社的性质、宗旨、地位和作用,恢复成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8)1999年,颁发《国务院关于解决供销合作社当前几个突出问题的通知》(国发〔1999〕5号),供销合作社的工作重点转向了扭亏增盈。2000年全系统扭亏为盈,当年系统汇总实现利润13.77亿元。

(9)2005年起实施“新网工程”,即“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

(10)2009年11月,颁发《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提出“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和努力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的目标。,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供销合作事业新局面。这标志着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迈入了新的改革发展阶段。

(11)2014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成立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都做了批示指示。

(12)从2015年到2021年,中央一直在推进供销社的深化改革,尤其是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明确提出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

四、对供销社的几点思考

总体来说,供销社起源于市场不稳时期,繁荣于计划经济时期,转型于改革开放时期。

尽管早在199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中发[1995]5号)中就明确了“把供销社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的目标,目前也确实承担了一部分为农服务的功能,但总体来说,都有很大变化。

1.上头热、下头冷

我的1987级来自供销社系统的退休老学员对我说:“上海的市级供销社归国资委管,商品流通少量,农资、果品有点经营,人员也很少,主要收入是房租,南外滩有一栋供销社大夏,原十个县供销社商品流通还有,但烟酒、医药、石油已归各口,县社有点股份,其它经营也少很多,各乡镇基层供销社大都名存实亡了,都个体经营了。”他还说:“市级供销社在编人员不超七百,六万亿有点太夸张了,不过原县供销社一直很好的,因为资产原因苦了乡镇基层供销社,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市级供销社这十多年紧紧抓住资产整合,在国资委支持下咸鱼翻身了。”

从学员的上述反映来看,我对当下的供销社有一个基本判断:上头热、下头冷、中间闷声过日子。

2.三点变化

供销社经历70多年的风风雨雨、分分合合,主要有三点变化:(1)属性变了:合作变国有了;(2)业务变了:专业经营变成了多种经营与资产经营,有些甚至主要靠出租房产维持;(3)目的变了:尽管目标还是“为农服务”,但首先得“养活自己”。

在这种变化背景下,把供销社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还要恢复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把供销社建成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3.回归合作属性

供销社要回归的不是“国有属性”,应该回归“合作属性”与“服务属性”。如荷兰的“花荷”,就是花农的合作组织,以抵御不良商人对市场的垄断与爆炒。

4.官商与农商都很难发挥“为农服务”的功能

供销社系统,先有基层社,后有市社,再有总社。朱国栋、王国章主编的《上海商业史》(1999)有如下记述:“文革”期间,全国推行工人群众管理城市商业,贫下中农管理农村商业。60年代末,天津市汉沽区药材商店进行了由工农群众监督管理的试点。1969年初《人民日报》还发表了河北省万全县安家堡公社供销社实行贫下中农管理的调查报告,后又展开了《农村商业是否由贫下中农管理好》的专题讨论。至1975年全国大约有2.2万个基层供销社(上海是全部)实行“贫管”,占基层供销社总数的70%,但因效果不好而流于形式。供销社分分合合,最终还是国有化了。如果农民参股,也不见得要有农民自己管理,公司化的运作需要专业的经营管理团队。供销社其实已经“变形”,很难回到过去。

5.农民需要更有效更诚信的流通方式

改革开放以后,多渠道活跃了经济,但对我国分散的小农户来说,农产品进不了批发市场,只能长途跋涉到集市销售,主要交通工具是三轮电瓶车,这种车常被警察罚款。如今,小山村也有了新的合作组织的下属门店“农合联村级服务社”,为农民推销农产品开辟了新的渠道。但我的7个农村舅舅还是照常驱车30多里路到县城的集市或弄堂或小区售卖农产品。当然,农民希望能从诚信的公司买到保质保真的不贵的种子、农药、化肥、工具等农业生产资料。

设在县城的大型综合超市,是山村农民常去购物的场所。如宁波奉化的城乡结合部,位于市区与乡镇相连的公路道口,有一家“大润发”,来自乡镇的村民很容易看见,很方便进入,商品丰富,价格适中,所以在当地的口碑极好。基于这样的口碑,集镇与县城的大店也有可能继续向乡镇延伸,从而构成城乡一体化的纵向合作体系。所以,未来农村流通也是竞争格局,只有通过竞争与政府规制的强化,才能提高流通效率与用户体验,才能有效遏制不诚信甚至欺诈的商业行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