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零售

消费者分级来了(番外篇):消费者永远是中心

2017年06月05日

评论数(0)

消费者分级系列的文章早就完稿,也表达了想要表达的思想,经过重复思考后,觉得还是落下一环,而这一环,是面临消费者分级的一个重要要素。在此补记,当是番外篇。

消费者分级后,对零售商来说,带来最大的转变其实是思想的变化。然而思想又是最根深蒂固,不易撼动的。

消费者分级最终让思考的方式发生了转变,原来是以“店”为中心,比如在哪里开店合适,开什么样的店适合,店内又适合经营什么的商品,这些都是围绕门店做足功课与文章。从某一方面看,以店为中心,潜意识里相当于以“自我”为中心,从我出发,站在主观角度思考问题。

而现在需要以“消费者”为中心思考店铺的经营,比如根据目标消费者的习惯适合开什么样的门店,围绕消费者的需求适合经营什么样的商品,思考的角度发生了逆转,相当于站在对立面去看待惯常的问题与经营,把从“我”出发变为从“他人”出发。看似变换了一个方向,实则是经营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在这样的转变中,同理心不可或缺,零售的经营者需要有一颗“与消费者休戚与共的同理心”,把自己当成消费者的影子,与其形影不离,方能紧紧抓住消费者的需求。

以消费者为中心还是以“我”为中心?

一家公司准备开一个新业态的门店,因为他们看到了市场的缝隙,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与会人员热烈地展开了讨论,最后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了能否找到合适的资源,就在焦头烂额之际,有人幽幽地说了一句:“你们觉得消费者能接受我们讨论的这种门店形式吗?”

会场突然寂静无声,大家此时已争论得头脑发胀,这像一盆水迅速浇在了每个人头上,让人瞬间清醒,是啊,怎么忘了消费者了呢?忘了问问消费者的感受呢?

这就像把车开到了高速路才想起规划路线图一样,可能会犯下南辕北辙的致命错误。

我们常爱犯这样的错误,选址一个门店,规划一个业态,选好商品,这一切工作做得差不多了,然后再去想消费者,费尽心思地想吸引哪些顾客到店,哪些顾客会发生购买行为。

这就是以“我”为中心的思考结果。先以自己的判断为主线,以自己的思考为力据,却不去想消费者的感受。消费者如何?那是以后的事,开了店以后再想的事。如此这样,相当于没弄明白路线就把车开到了高速路。

消费者分级以后,目标消费者不像过去那样宽泛,目标范围进一步收紧,从另一个层面说,一家门店面对的目标消费者不再似过去那样似是而非,消费者变得面目清晰。这就需要零售商在做任何决定之前,都要顾及消费者的感受,考虑消费者的需求。

让消费者成为基点,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能快速地找到答案:

比如,人力成本过高,是否应该减少员工,降低成本?如果减少员工后会影响到对顾客的服务,影响顾客的体验,那么裁人就要慎重。因为减人让顾客的体验变差,那将会引起新一轮的业绩下滑,减人后的人力成本又将成为重负……如此循环下去,后果不堪设想。裁不裁人,裁到多少为合适,以顾客为本后,相当于有了判断的标准。

比如,节省费用,节省到多少为合适?一家便利店,为了节省费用,竟然不给顾客出具销售发票,真是令人哭笑不得。顾客的权利都得不到保护,还谈什么以消费者为中心?

比如,具体到细节,通道设置多宽为适宜?有的门店为抢占有效面积,一再地挤压过道,顾客根本无法推车穿行,以消费者为中心后,通道的设置是不是就有了最低的标准?

这样一来,不管问题多么复杂,不管规则多么繁复,当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思考方式以后,许多问题都不会再成为争论的焦点,也能瞬间有了清晰明确的答案。

先种树还是先乘凉

零售商作为一家企业,首先要生存,生存的首要指标是盈利,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一旦把目光只盯在盈利上,就会出现短视效应,至于消费者的感受、顾客的体验全都抛在脑后。只会顾及是否能收到了更多的费用,是否可以赚取更多的差价。

没有想好种树之前,就先想到了乘凉,所以只能用揠苗助长的方式,拉动企业快速成长。

消费者分级后,就要先想好种一棵树,细心养护它,然后再考虑乘凉的问题。

京东自成立之后,一直以快速发展为根本,2007年还重金自建了物流系统,用如此高成本去养护一棵树,这在当时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京东力排重议,仍坚持了这个战略。现在看来,京东的自建物流让京东的配送服务无疑走在了其他电商前面。树足够大后,京东在2015年和2016年相继调整了KPI指标。2015年先是把毛利率纳入KPI2016年又把这一指标改为了运营利润额,KPI的调整,可看出在京东内部正在将关注的重点向利润移动,也就是说,他们更看重了利润的产出。

如果当初京东一心只想以树庇荫,却不想把树培育得繁茂,恐怕早没有今天的大树京东了。

养树的根本要以消费者为先。要新开一家门店,首先要思考的是新开的门店能满足哪些消费者的哪些需求,只有把消费者的研究放在首要位置,才能为后面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门店开了、商品有了,才去想卖给哪些消费者,本末倒置的工作方式看似轻松,实则留下的是隐患。只有把消费者研究透彻,才去决定门店的业态、模式、面积、内容,这一切都是围绕消费者的这根主线。如仅仅把管理者的一家之言当作经营的通用法则,首先在消费者这里就过不了关。

消费者是主线,也如风筝线,风筝飞得再远,永远不能脱离这根线,要是脱手离了线,后果不堪设想。

当下,成功的零售商各有各的精彩,不成功的零售商却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遭到了消费者的背弃,无法赢得消费者,最终只能走向末路。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柳二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