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新消费

浪潮新消费

公告

记录新消费商业史,深度思考产业未来。

文集

(2) 创业(247)

统计

今日访问:1221

总访问量:4289714

投资毛戈平、钟薛高、大希地……,头头是道基金姚臻:退潮后的消费投资指向何方?

2023年03月03日

评论数(0)

走进2023春节后,此前被疫情笼罩的世界仿佛快速被翻篇了。机场、购物中心、餐饮店……到处都充斥着人流,这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一些消费赛道的快速回暖。

仿佛2019年前那个行业生机勃发,创业机遇、融资、IPO不断的时代又要回来了。

但果真如此吗,还是铁幕已经降落?偏向乐观或者相对悲观的情绪目前还萦绕在不同类型消费创业者身上,行业的未来总是那么迷离而出人意料。

就像疫情间消费创业投资的摇摆,今后的环境依然将多元且复杂,过于情绪和理性的探索都未必能带来预期结果。

对于处于行业视角前沿的专业基金而言,更需要做好这种规律性和动态性的平衡。

在近日浪潮新消费的《「回望2022,走向2023」·疫情后的消费新世界》系列直播访谈中,头头是道基金管理合伙人姚臻便围绕疫情前后的消费投资逻辑和品牌成长路径,分享了自己独到的观察和思考。

头头是道基金管理合伙人姚臻

在姚臻看来,消费行业其实没有那么容易快速被迭代,创业公司面对未来领域更多是要保持快速学习能力,踩准当时市场节奏,实现从认知到落地的闭环。“当你的节奏和大行情节奏基本一致时,不管是融资还是开拓业务,容错率就会高。”

包括头头是道基金投资的毛戈平、认养一头牛、塞尚乳业、大希地、钟薛高等企业,一方面发掘自己的长板并且长期坚持,同时抓住了阶段性的节奏性红利,把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就像姚臻所说的“要在整体大方向和策略上坚持底层的唯一性,但在策略上需要更快速地学习、迭代和反应。”

面对疫情后的消费新世界,姚臻认为,其实未来消费行业里大部分事情是有共识的,只是做不做得到、具不具备能力的问题。能够足够尊重行业常识,同时在特定领域天赋异禀的人,是资本更为青睐的。

相信这次访谈的诸多思考,会给正在消费行业转折期继续耕耘的创始人和品牌,新的力量和成长方向。

受访 | 姚 臻

编辑 | 陈文曦

浪潮新消费:头头是道基金是做文娱起家,进入消费领域后好像没有特别去追风口或大量撒网,当时视角是如何转换的?

姚臻:我们在2015-2016年投了很多文化娱乐相关项目,包括知识付费、体育健康运动、漫画等等,所以大家可能觉得我们是一家文娱基金。

但实际上我们在2016年孵化了认养一头牛,2017-2018年投了钟薛高、大希地,那时候消费赛道还没那么火,我们投消费的逻辑迭代的也比较自然。

我们投这类项目最核心的关注点是消费者洞察,以及用内容方式基于消费兴趣和消费行为做区隔。

头头是道在消费者洞察这块是比较敏锐的,当时大家在看内容、文创等赛道的时候,发现品牌渠道的内容转化效果非常好,所以就选择了一些消费品类去投。

那时候我们品类聚焦蛮明显的,像认养一头牛、钟薛高、大希地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新中产家庭消费升级品牌。

其中,我们围绕蛋白质的优化供给投了大希地,围绕乳制品投了认养一头牛,投钟薛高也是因为看到家庭冷藏柜的一些变化。

所以从那时候起,头头是道就在对消费品牌进行布局。我们看到一些优秀的消费创业者非常热爱自己的行业和品牌,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和我们投文化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转过去也相对顺滑。

之后我们对消费赛道的覆盖进行了延展,除了消费品牌以外还投了许多前端供应链公司、中游渠道和品牌服务商,后来又覆盖了大量跨境出海企业。

所以虽然头头是道基金目前聚焦在大消费,但其实通过延展上下游,布局已经覆盖到了全产业链,延伸还投了一些科技应用和服务技术型公司。

消费赛道的确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有一波非常大的行情,那时候很多基金和创业者都投身到这个赛道里面,行业非常火热。

但那时候我们的早期项目投资已经过了一定阶段,所以在那波浪潮中反而相对更谨慎一些。比如我们可能会觉得当期估值相对业务成长性而言上涨过快,尤其是赛道涌入太多资本的时候会有点焦虑,部分投资并非特别好的价值洼地。

消费投资还是需要长效有耐心,项目估值不可能一下子提升几十倍甚至一百倍,而且消费类公司是非常多元的,在每个阶段也需要不同的投资策略。

浪潮新消费:在消费投资领域,头头是道基金在用户洞察方面比较敏锐,这种敏锐的源头是什么?

姚臻:这里面的逻辑其实和创业有点像,有些创业者擅于做产品和供应链研发,有些擅长品牌营销。

我们团队早期是投文化和内容,所以我们在品牌怎么利用文化和调性抓住消费者这块的趋势性变化比较敏感。

而且我们又是一个偏消费主义沉浸式的团队,团队相对多元化,既有很多成员非常年轻,也有一些相对成熟的伙伴,见证了中国消费产业的成长。我们很热爱消费赛道,同时对消费者和品牌趋势洞察也有不少积累。

浪潮新消费:2020-2021年出现了一波消费投资高峰,很多人可能被这种高涨的情绪感染和裹胁,您中间有受到过影响吗?

姚臻:在我自己的投资生涯里面,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上半年确实是蛮焦虑的,原因在于投资和创业一样,都需要非常重视节奏和时机。

在那个阶段我们的焦虑在于许多元素比较失衡,比如创业成长需要的时间周期和标的稀缺性不匹配,行业供需关系出现了极大的不平衡,所以我们会担心有没有miss掉一些好项目。

同时在出手的时候,我们又觉得不能过于乐观,对一些事情还是要保证充分理性,所以这个博弈过程会非常煎熬。

对于创业者来说,他们的确能在这波浪潮里受到很多激励和外部环境推动,可能会觉得进入了一个好的创业时期,因为行业认可度和融资可行性都比较高。

但事实上中国创业者是非常内卷的,而且内卷速度也在加快,所以创业难度正在快速提升,这种内卷也导致了行业里的很多内耗和不必要的焦虑。

我们觉得在别人恐惧的时候,你要更大胆地出手,在非常热潮的时候,就要多一些恐惧,学会放缓节奏。

浪潮新消费:过去两年消费行业其实经历很大起伏,我们去年投资的项目和策略与2021年相比有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姚臻:这两年消费投资变化还是蛮大的,2020-2021年大家对差异化更有热情,觉得创业者在行业里有一些差异化能力非常重要。

但这两年基于理性的模式化或单纯的产品差异化已经不足以支持这样一种长周期赛道,一招制胜建立地盘最后实现大规模取胜其实是非常难的。

所以我们2022年更加看重企业长板到底长到什么程度,以及企业是不是有非常明显的短板需要花比较大的精力去补课。

我们对赛道的周期性认知更客观一些,对团队综合能力的要求也会更高,而不是热衷于强调差异化特点或者模式创新。

所以大家可能会觉得现在的投资项目都不性感了,聊起来没有那么兴奋,实际上反而是把账算明白了。

同时大家也越来越明白一家企业之所以能长期走到今天,虽然动作可能看上去比较笨拙,但实际上对商业思考和能力有非常深厚的积累。

消费遵循一个逻辑,就是没那么容易快速迭代,但要企业突然倒闭也挺难的,只要自己不犯太大的错误,其实很难把一个做得不错的公司一下子搞垮。

浪潮新消费:你们中间那两年有犯过什么错吗?怎么反思这两年投资的成败与得失?

姚臻:我觉得犯错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犯年轻人该犯的错。

我发现这两年无论是创业团队还是投资,大家对于市场的增长以及对消费者和品牌的认知其实有点过于乐观,比如差异化能力在早期很可贵,但并不足以支持企业完成阶段性的迭代。

而且从赛道本身的发展和迭代周期来看,消费投资和创业要做时间的朋友。

在消费赛道里面为你未知的事情付出的学习成本会很高,比如很多电商企业做线下会花很多成本,一些做线下比较拿手的企业做线上的学习成本也很贵。以一类电商流量运营能力很强公司,做兴趣电商流量、做品牌力提升是有另外一个高门槛要跨越的。

所以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特别乐观,保持快速学习的能力非常重要,要能够从认知到落地快速实现闭环。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节奏,我们在复盘项目的时候,发现有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看你的节奏和市场环境的发展节奏是否match。

当你的节奏和大行情节奏基本一致的时候,不管是融资还是快速开拓业务,容错率就高,但如果你的节奏和行情不一致,容错率就会很低。

比如这两年疫情对行业影响很大,2021年大家比较乐观,到2022年大家觉得是不是应该差不多了,但结果2022年是这三年来影响更广泛更深度的一年。

如果你在2022年做了大步扩张和迭代的话,那么受伤可能是双倍甚至指数级的。当你的动作和行业节奏相违背,很多动作就会比较吃力。

最近大家也感受到消费有一些遇冷,这里面一方面是因为融资环境不好,大家都在高估值的时候融到了很多钱,另一方面就是融完钱后大家都开始大刀阔斧地干。

但实际上在疫情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可能企业不适合在这个阶段做大踏步动作的,而是应该要快速培育自己更底层的能力或者采用更灵活的迭代模式。

在这种状态下,继续沿用原来大投入做电商、组织调整、迅速开店的逻辑并不那么合适,一旦投入收手和组织调整又有一定滞后性,所以2022年对于很多初创消费品公司打击比较大,但那些基础能力本身比较扎实、踩对了节奏去做迭代的公司增长还是很稳定的。

浪潮新消费:你们也有很多项目走到了IPO阶段,包括毛戈平、认养一头牛、塞尚乳业、大希地等。但这些项目最近两年可能也在面临一些问题,您觉得是成长跨越的问题还是节奏没有踩好?怎么和他们一起共度难关?

姚臻:这些项目拥有的一个共性特点就是“1”和“0”的关系,他们第一个“1”还是做得比较扎实的。

无论是毛戈平还是钟薛高,他们都和消费者长期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和消费者的话语交流体系做得比较充分。

他们之所以能做得不错,一方面是有自己的长板并能长期坚持,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品牌在每一波有红利或迭代的过程中都抓住了阶段性的节奏性红利。

这些品牌不仅仅是“1”做得很强,而且他们在每一波可以抓住机会的时候,都能有非常好的迭代和成长效率。

比如毛戈平一直在专业或产品上比较花功夫,但事实上他们的运营团队对于产品力的理解和社群管理、线下零售模式的打磨也都非常深。

他们现在电商占比也不低,因为当这波红利起来的时候,他们一开始是和运营能力强的头部公司合作,但很快就转化成了自身的电商策略打法,能更有针对性地通过品牌和线上线下一体化快速迭代自身的电商运营能力。

钟薛高也是一样,今天他们线下的占比非常高,但他们早期其实是基于电商和内容传播起家的。从线上渗透到线下,从单一品牌扩展到多品牌,迭代速度是非常快的。

有时候创业者可能会遵从自己主观上的认知,觉得自己应该更专注,按照一个方法论去做;

但如果你能抓住一些变化和迭代空间,快速利用好这些时机,那么你就能在拓客、产品和品牌推广方面比同行竞品更有优势。

如果你在每个环节上都能领先一点点,时间久了和同行的差距就拉大了,但如果你每次都落后一点点,或者每次都在红利期的中段甚至尾段才开始介入,你的效率和业绩就会被别人拉开比较大的差距。

这几年消费行业在流量端、消费者端和零售端都有非常大的变化,所以创业者在战术上还是需要非常激进和敏锐的。

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整体大方向和策略上需要坚持底层的唯一性,但在策略上需要更快速地学习、迭代和反应。

浪潮新消费:很多创业者最迷惑的就是怎么把握住节奏,你们是怎么判断一个人能不能抓住节奏的?

姚臻:这里面其实要看团队的综合能力:

首先,创业者要能够勤于思考一些变量。

在消费行业学习能力非常关键,如果你没有一些迭代动作,那么传统企业在渠道、资金、产业上的能力都强于创业型公司,大家以同样的速度在跑,你凭什么和这些公司去竞争呢?

其次,更关键的事情是这个变量怎么用团队、组织和能力踏踏实实落地下来。你要有评估和算账的能力,要能算出投入产出比以及整个模式能不能跑出来。

以前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考虑的都是前期大投入,聚集用户和活跃度。当企业做到行业第一,最后行业红利都是头部一两家公司来收割,甚至一两家公司合并或者基于底层能力分别再走一些差异化的路径,这是TMT时代非常典型的状态。

但消费行业里面,如果你在一个小模型里面收割不了,那么大模型基本也很难收割。

因为消费本身比较多元,同一个赛道里面的上市公司的组织能力差异也比较大。

所以在体量足够大和消费者相对多元的赛道里面,是能够出比较多大公司的,不是只有第一名和第二名才能活下来。

在这个过程中,你必须形成自己的支撑能力,同时去做一些拓展性的收益,而且这个模型要能够逐步迭代和爬高。

我们特别怕的就是创业干了很多事,但每件事情都协同不起来,就像一层楼铺得越来越宽。

我们希望的状态是先不苛求一层楼能铺得有多大,但一定要能一楼、二楼、三楼这样打下去,累积起来壁垒,这种类型的公司是相对比较靠谱的。

消费的很多赛道本身虽然有机会,但里面有非常多大赛道、小企业的类型,有些行业的集中度天然就很低。

所以我们比较看重企业基于自身能力积累起的壁垒能在多长时间内保持优势,活得久和活得好一样重要。

在消费行业里面很多公司活得很好,但不一定能活得久,但如果公司活不久,对于一级市场投资来说就很危险。

因此,不赚钱的公司很难投,赚钱活不久的公司也很难投,我们还是希望找到在品牌或渠道方面形成壁垒、有长期资本价值的公司。

浪潮新消费:做这样的品牌需要时间,作为风险投资基金如何才能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品牌成长?

姚臻:这是个特别好的问题,这里面一方面对于时间周期如何判定特别重要,另一方面如何判定预期和回报也很重要。

消费型企业是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的赛道,企业一般在经过一定发展阶段后,现金流情况比较好,没有那么缺钱和需要资本。

所以这里面从创业公司和投资人关系的角度,需要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是你这件事情的终局或阶段性台阶到底是什么?是上市,还是并购做成大的产业集团?

这件事情对于投资的初期判定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发现这个赛道很难做行业并购,或这个赛道退出路径很艰难时,其实还是比较担心的。

当然,这不代表我们不认可这个企业的价值,但对投资来讲我也需要考虑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关系。

第二就是估值,这两年投资要么就是流通性有限,要么就是流通了价格打对折甚至砍到骨折。虽然大家轰轰烈烈地搞,但最后实现收益的步骤是非常难的。

我一直觉得,如果一个行业是健康的,那么里面所有环节应该都能赚到钱,投资也是一样,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应该都能借助不同的资本手段来赋能它的成长。

资本圈子里有句话叫追涨不追跌,看热闹的人多于下手的人,所以在这种状态下,主要考量的还是到底有没有退出机会。

如果赛道本身很冷清,交易不够活跃,没有更多层级的投资人不停参与进来,持有股权唯一的出路就是上市,就会做一些更耐心的思考和布局。

所以投资人和创业者之间需要对于估值和退出的时间周期达成一个共识,这里面不能说没有机会,但就像我刚刚说的,大家策略是不同的。

我们也需要对DPI、IRR有诉求,这个过程中本质上是看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处理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

第一是到底有没有那么多好企业出来,第二就是有没有特别多的投资机构在里面持续不断地投入。

虽然从个体上讲,你们会觉得有没有其他资本,自己会一样发展,但从行业和资本的逻辑来讲,外部环境一样很重要,这决定了你有没有更多退出的可能性。

我们认为消费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投资+产业”的逻辑,一方面要对产业有更深的了解,另一方面本质还是要有资本投资的行为。

这里面除了赛道和创业者的能力属性以外,外围环境以及创业者和资本的关系也是重要的条件点,在这些条件都match的情况下,消费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如果认为今天消费企业的发展和资本完全无关,这可能也不是个好的理解,资本现在仍然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项资源手段,创业者最好的状态是能想清楚在什么阶段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资本、产业达成更加综合的联系与合作。

浪潮新消费:您刚刚提到了投资非共识,但非共识同时具有风险和收益的双面性。现在回过头看,哪些非共识让你们开拓了一些非常优秀的项目,同时又有哪些非共识后来验证发现还需要更深刻的论证和判断?

姚臻:所谓的共识和非共识其实是阶段性的,刚开始可能是非共识,但经历过一定阶段以后就可能会变成共识。

拿共识来说,站在不同位置上其实是很难从一个角度形成。同样一件事情,当你所站的角度和手上握有的资源不一样的时候,对这件事情的判断和认知都会不太一样。

以前我们在TMT创业的时候经常会说反共识,因为大家都在做一些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但消费行业里面95%以上的事情都是发生过的,所以我蛮少在消费行业里聊所谓共识和非共识的问题,只是不同的人和资源禀赋条件下看到的事情和相信的东西不太一样。

我觉得对于历史发生过的很多事情,如果继续坚持只相信过去,就不可能有未来,但如果我只相信未来,就很容易踩巨大的坑。

所以与其说是共识和非共识,不如说需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一些创新型思考,并对如何实现它进行非常明确、具体和靠谱的推演。这件事没有特别多的运气成分,要靠真正的实力。

消费行业里可能大部分事情是有共识的,只是做不做得到、具不具备能力的问题。今天我们在看创业者的时候,也会对创业者进行能力上的打分和分类。

我们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同的创业者会走出不同的路,所以会评估创业者的特性,以及这种特性底层体现出的价值观、世界观。

今天消费行业里面的创业者大部分都不是天赋异禀的人,消费行业的创业者更多是通过认知和能力在做,不一定是靠天赋,而是踏踏实实把自己转化为生产力。

我们今天看到消费行业里面有几个很重要的点:

一个是技术、供应链和互联网渗透能力对这个行业是有巨大推动力的。

以前创业可能不具备这些条件,但今天在互联网基础上加上物流、信息化等社会化条件,使我们在这个时代创业的基础条件是完全不一样的。

而且这些新的生产力对于创业者来说是有共识且公平的,关键是你能不能把握住这些新的资源。

另外一个行业中普遍欠缺的点,是大家对于品牌的理解。

今天中国有很多出海企业,但大家一直在battle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出海到底是供应链出海还是品牌出海。

其实品牌的很多东西和文化、消费者心理以及整个社会的教育程度、城镇化程度密不可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创业者需要做的事情,是既能够很深入地理解这个进程,同时又要领先一些,了解需求的同时又能够创造需求。

我觉得中国的创业者学习能力是非常强的,但创造能力相对偏弱。

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升,大家的审美水平、对品牌的理解甚至对生活方式的要求都在发生变化,这时候创业者就会有很多迭代和发展的机会。

我个人也在不断寻找有这种能力和天赋的创业者,也就是在基础学科上面拥有学霸能力的人,他们既有常识同时又天赋异禀。

有一些天赋异禀的人没有常识,然而在消费行业里没有常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在常识的基础之上有一些天赋异禀的能力,则是比较可贵的一件事。

浪潮新消费:经历了行业震荡和看过那么多品牌后,你们今天对新品牌的判断标准和价值底线是什么?

姚臻:先说短期,从投资角度来讲,2023年我个人希望能投一些有稳定基础盘的消费品公司。

疫情之后,有一些机会是留给准备好的人的,最近这段时间经济复苏和消费起盘很明显,我昨天出差回来发现机场人满为患,疫情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大家也憋坏了,每个人脑袋里就只有两个字——“搞钱”。

所以我觉得这一波大家都已经开始冲刺了,前段时间注册制全面推行和针对大消费行业的新指导意见既带来利好,又有些不利的影响。

从资本角度来讲,有比较明确的退出机制和行业影响力的公司是我们投资的主要目标。

综合能力强、安全性比较高的企业是我们目前最愿意挖掘和覆盖的,因为这里面还会有一些价值洼地。

有些企业可能原来和资本关系不大,甚至以前没想过要融钱,但今天因为注册制或产业并购开始离交易比较近,会有新的机会出现。

另外,大家总是讲新消费会出现很多新的迭代和创新型机会,但我们可能会更愿意布局一些技术驱动或供应链国产替代企业,因为它们可能会极大程度上改变赛道的效率和供给关系,而对于一些传统赛道,早期的迭代创业公司就比较难投了。

所以我们会在新赛道布局更多的早期项目,但对于市场已经稳定成熟的赛道,如果迭代带来的效率提升或产品差异化程度有限,会相对比较难出手。

浪潮新消费:其实从2022年开始,头头是道就偏向于成长型消费企业投资,那看它们的视角跟新品牌有什么不同,什么样的成长型企业才是值得被投资的?

姚臻:这里面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就是如果不是未来的人或未来的事,在一级市场的投资里面就会比较难。

大家有时候觉得只要符合利润稳定健康等IPO的条件就可以投,但实际上我认为好企业有一样东西非常关键,就是增长。

有一些企业像老树一样能守住一个地盘干一些事情,利润一直相对稳定,但这类企业对我而言没有兴奋点。

如果我不知道它的突破性是什么,如果只能赚到一级和二级市场的价格差,他就不值得去投资。因为一级和二级市场价格差是相对动态的,就一级市场而言这种波动性可能不如时间价值本身。

所以在一些关键节点上是不是有比较大的增长可能性,这件事情对我们判定一家企业成长性是很重要的。

我觉得最尴尬的是一些中等规模左右,活得不错但成长空间相对有限的消费企业,这类公司没办法做到行业龙头,活得挺好但没有明显代表性,它的资本价值含量就会低很多。

倒不是说这门生意不值得做,而是从投资的角度来讲,我们必须去选择一些特点更明确、成长性更好而且有可能做成行业龙头的公司。

消费行业还有一个核心的点,就是投资人会对时间周期比较敏感,大部分企业从有规模到赚点钱再到符合上市标准之间是有gap的。

因为上市有严格的规范性要求,很多企业可能利润方面还可以,但真正走到规范化并上市的路径还需要很长时间。

所以这里面的考量因素其实有很多,我刚刚为什么一直在强调不要那么乐观,就是因为有时候创业者也会对投资人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

不管是一级市场的估值还是将来走向二级市场的过程,资本市场有着自己的要求,包括内控的规范性、风险对冲的完整性、现金流的增值性等等,这个过程跟企业自身发展的节奏不一定会匹配,所以大家一定要理性客观地去看待这些问题。

浪潮新消费:你怎么看待成长型企业对资本的需求?在这中间,如何发挥头头是道基金的特质,让它成为优质消费企业所需要的资本?

姚臻:这本质是如何平衡好资本和企业之间关系的问题。

以前我们投互联网公司的时候,资本角色一直是甲方,但这几年投文化消费,资本开始变成乙方,一直处于被挑剔、被选择的状态。

这里面需要大家互相认可对方的能力禀赋和认知,更像是联合创业,在价值观和理念上差异很大的双方,其实很难单纯靠资本纽带愉快地走过8-10年历程。

所以投资人和创业者在底层价值观上一定要达成共识,彼此相互接纳。

另外,投资人与企业之间的能力值要互补。创始人无论是拿产业资本还是拿VC的钱,其实都需要投资人能真正帮到自己。

这也是我们基金这几年一直在下功夫做的,就是投后赋能和生态链接。

头头是道参与创业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们对于整个消费产业和生态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脉络梳理和认知,也具备一定的资源链接能力。所以我相信对于不同阶段的企业,是能够做一些差异化赋能的。

而且以前我们讲资源对接,无非就是介绍个人给你,大家一起见个面、开个会,但这两年除了这些以外,我们还在深入思考能不能真正建立起一些合作,产生新的能量值。

我们在把资源和能力变成生产力这件事上下功夫,因为将来能在消费赛道投得比较好的私募基金,除了要有一套完整的资本运作体系和逻辑,同时也必须能将对产业的理解和资源转化为生产力。

消费赛道有一定的时代机遇,但本质上有很长生命周期的行业不太会在某个时间节点里面突然大爆发,也不会在某个时间节点突然被消灭。

今天尽管内外部环境那么糟糕,但活下来的公司依然非常强,所以我觉得很多优秀企业不太可能凭空消亡,也不会凭空诞生一些新物种,还是会回归常识。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深耕、像创业一样干投资,也找不到更好的方法了。

浪潮新消费:现在证监会限制消费企业上市您怎么看?

姚臻:今天资本市场还是有一定导向的,在优先级排序上科技和新能源确实靠前一些,因为我们今天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充满着不确定性。

而资本本身是一种手段,进入到行业以后能推动行业更快速地凝聚优质资源和优秀人才,加快行业的发展速度。

所以这件事从大的策略或导向上讲是没错的,从大环境上不用怀疑,而且这在一定周期内会长期存在。

那这对消费创业投资产生的影响到底是什么?我觉得会让大家更理性一些,不要把融资当做为起飞而准备的泡沫性资产,而是发展过程中适当使用的杠杆和资源。

这里面,创业者也一定要考虑一二级市场的大环境,因为从投资角度讲,如果二级市场拿到的标的价格低于一级市场,怎么能驱动一级市场的价格差投资?

一级市场不仅要靠时间陪伴和行业发展谋求收益,也要靠一二级市场上的价格差获利,因为二级市场具备流通性,就应该给予更高的估值,所以创业者要理性客观看待自己企业的估值和资本市场环境。

当然,我不认为未来的消费投融资没有机会,很多企业都是有机会的。消费赛道是一个存在几百年的传统行业,而且今天消费的组织、品牌和渠道能力已经不能和过去同日而语了。

我相信未来会有机会产生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品牌,他们有着自己的文化属性,在国民消费中具备很强的认知能力、传播能力和信任度。

今天我们要从好产品过渡到好品牌,从全渠道过渡到多元化触达消费者,建立起品牌周期,这是需要很长时间做的事情。

活得越长久、生命力越强的公司,通常产生的议价能力和给投资者带来的回报也相对可观,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过多焦虑,但的确需要客观评估速度、效率和时间周期。

回到更现实的问题上,我们投资的要点在于规模、估值以及退出路径,这些核心指标非常重要。

首先看企业到底有没有规模,其次看有没有能力赚到钱、企业的估值能不能带来价值洼地,最后看有没有退出或交易的可能性。

而对于创业来说,需要考虑的是怎样更好地利用资本手段,让自己活得更久、活得更好。

当双方都能比较好地match到这件事情的时候,资本就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和能力。

浪潮新消费:关于怎么踩准节奏和调整方向,有没有一些具体的建议?

姚臻:其实对于消费行业创业来说,任何时候都可能是一个好的时间节点,但我们对于大环境的认知和自身能力评估需要更客观一些。

在外部环境上,我们相信2023年是很好的复苏期,但大家要明白,中国仍然处于消费追求性价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处于中等国家水平的阶段,而且年轻人就业压力很大,消费产业整体发展也处在早期。

我们要客观认知这些规律的发展和周期,我不觉得在今天这样一种相对紧缩的环境下,激进型策略或烧钱的大踏步是特别正确的选择。

包括在内部能力上,你要去团结更多的人。今天创业和以前有个很大的不同,就是以前特别怕对手和你比较,很多信息和对手都是不共享的;

但今天的创业是你和谁站在一起决定了你是谁,你应该更多地去和行业里面有能力、有资源的伙伴寻求双赢合作。

这是我看到的早期创业者的机会,产业方和资本也一直在寻找有差异化和天赋异禀的创业者。

在这个过程中,你要更多地去开放和融合,学习传统里面的精华,同时又要创造出一些非常有价值和差异化的产品。

在创新能力这件事上,我经常和创业者说一句话:就是你到底能改变这个赛道里的什么东西,是在供给上有改变还是效率上有改变?

比如我们今天非常讲效率和性价比,但下个阶段不会再是内卷的状态,因为互联网效率已经极致化。接下来会更多聚焦在,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东西上,而企业的价值本身又被消费者所认可。

如何从价格转移到价值,是今天很多早期创业者需要更深入思考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今天已经极致内卷的状态下,我能找到什么新路径,而不是对早期的路径产生依赖。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浪潮新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