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夫

张一夫

公告


张一夫:资深零售业与房地产专家。知名财经专栏作家。

国家注册高级策划师,美国注册国际高级策划师。

荣获全国创意策划奖、房地产策划优秀人物奖、中国创意策划产业杰出人物奖、年度中国最佳品牌创意策划人物奖等。


江苏东方地产研究院研究员、文商旅专委会副秘书长。



垂询电话:18813266577 15090299898 QQ876325944  微信:CPPA2008


统计

今日访问:12353

总访问量:46370155

商业地产之八大金牌主张

2013年10月17日

评论数(1)

商业地产之八大金牌主张

 

 

 

万达的“订单”思维

 

最近三年,万达商业发展公司专注于做购物中心,在全国 19 个城市建了 21 个购物中心,总面积 300 万平方米,其中开业 12 个,在建 个。我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至少建设50个购物中心,争取达到 60 个,总面积 700800 万平方米,年租金收入 50 亿元以

上。这是我们的长期目标。我们为什么提出 2010年的奋斗目标呢?因为我们全面分析了世界前100个购物中心发展商的资料,如果达到800万平方米、50亿元租金收入这个规模,那么我们就可以在购物中心这个领域进入世界前三名。目前,世界第一名是澳大利亚的西部集团,它下属两个公司,合起来有 1700 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面积。万达目前和 17 家跨国企业(其中有10家世界500强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约定了权利义务。

万达战略合作协议的四个方面:

第一,共同选址,对每一个店址大家提出意见,书面确认;第二,技术对接,一个店需要多少平方米,高度,出入口、交通体系等,每个战略合作伙伴出专业人员与我们的规划设计部进行技术对接,之后再正式签署确认书;第三,平均租金,我们把购物中心作为长期发展的产业,假如一个购物中心有6家主力店,10 家次主力店,那么16个合同谈判,恐怕得用半年时间才能完成。为了快速扩张,快速发展,我们与所有加入合作的伙伴,都约定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接受我们的平均租金这个概念。全国的城市分三等租金。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个店的租金具体多少不用再谈判,而且速度快;第四,先租后建,签了租约之后,我们再投资。这四点加在一起,叫做“订单地产”。

可以说,现在“订单地产”这个概念已经在全国较有名气了,我们用自身的行动做示范,希望全国做商业地产的同仁都能这么做。倒不是向我们学,而是都能先下订单再投资,这样做

的最大好处在于规避投资风险。下了订单,一年可以收 1000万租金,但是总投资额无论如何不能超过1亿元。因为租金要扣17%的税,控制在亿元以下,还能有8%的投资回报率,

还了利息,还能有点收入。这样就能规避风险,符合中央禁止重复投资的政策,毕竟不管钱是不是自己的,只要浪费,就是浪费社会资源。

 

金牌主张一:资金为首

 

万达开始做商业地产的时候,是从银行贷款,做购物中心。2004年,遭遇宏观调控,“短融长投”的弊端就显现出来,资金链变得紧张起来。

商业地产其实是一个进入门槛很高的产业。平均下来,全世界的房地产公司,只有23%的企业在做商业地产,在中国的比例就更少,少于1 %。商业地产是一个复合型的产业,不单纯是房地产业,也不是商业,它包括地产、商业、投资、金融等,非常复杂。在这个行业里,最需要的就是资金,而且是低成本的、能长期使用的资金。解决不了长期资金的问题,商业地产是很难做的,即使能做,也走不远。所以,最应该注意的是,做商业地产,首先要有资金实力,或者有长期能使用的资金平台。万达在这方面有最深刻的教训。万达在 2001 年开始做商业地产的时候,是以房地产开发的惯性思维来思考问题。从银行贷款,贷二年期,就来做购物中心。2004年,遭遇宏观调控,“短融长投”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尤其是国家把购物中心列入限制发展的七大行业之一,万达的资金链就变得紧张。幸亏我们的决策有前瞻性,在2 004 1  月召开了一个总裁办公会,决定除了已开工的购物中心,暂停其它购物中心的建设,集中精力寻找长期资金管道,我们找到了一个战略投资者,拿到几十亿元,解决了问题。如果没有预见性,等到银行催债的时候再想办法,那可能就出问题了。所以,做商业地产,解决资金而且是可长期使用的低成本资金最重要。

 

金牌主张二:找到人才

 

做商业地产,没有既懂商业又懂地产,再懂一点金融投资的综合型人才是非常难的。万达自己建了一个培训学校,慢慢培养商业地产人才。

所有行业都注重人才,但对商业地产来说,更需要人才,因为这个行业是一个复合型的行业。大家不要以为,曾经做过超市、做过百货的人拿来就能用,做百货、做超市是零售的思维,同单纯的房地产思维一样。

万达在上海的五角场做了一个3 0 多万的购物中心,计划2 006 年开业。请了号称世界第一的商业设计公司做设计,这家公司有1 20 多年专门做购物中心规划的经验,全球做了几百个购物中心。开始动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请美国的托伯曼公司的总裁帮忙看看项目,他们是专门做高端购物中心的,他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让我们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可惜因为已经施工了,基本的东西不能推翻,只能做些修改。我们计算了一下,仅一项设计上的修改,可以每年增加2 000 万的租金。这说明懂行的人才对商业地产多么重要。所以做商业地产,没有这种既懂商业又懂地产,再懂一点金融投资的综合型人才,是非常难的。所以我们想,干脆自己建一个专门的培训学校,慢慢培养商业地产人才。

 

金牌主张三:只租不售

 

万达在全国卖了1 0个项目的商铺,超过一半以上都有问题。2004年,万达做了一个决定,购物中心只租不售。

做商业地产要切记这一点:只租不售。在这方面,万达有深刻的教训。我们现在有 21个购物中心,前 10个购物中心,有部分商铺是销售的,一共卖了9万多平方米。如果从单一销售的角度来看,是很成功的,全国每平方米均价3万多,卖了几十亿,但是这10个 项目竣工后,虽然也进行了招商经营,还是有56个出现了问题。商铺在销售之后,再进行商业规划、整合,有两个方面保证不了:一是经营的整体性,二是经营的有效性。销售商铺的时候,合同写的很清楚,房子出售后,我们不承担经营上的责任。根据销售合同,我们在法律上没有责任,但经营不好,业主、商户就要闹事,我们在道义上的责任无法推脱。作为品牌企业,就一定要解决业主的问题。2004年和2 005年上半年,我们决定把卖出去的10 个项目,除了南京、青岛等项目,因为地理位置特别好,经营稳定之外,绝大部分出售商铺全都拿回来,保证业主若干年8 % 的回报率,个别地区9 %

所以商业地产即使有个别成功销售之后仍然红火经营的先例,我个人认为那是个案,不能成为规律。万达在全国卖了 10个 项目的商铺,超过一半以上都有问题。2004 年,我们做了一个决定,购物中心只租不售,以租为主也不行,只能只租不售。

 

金牌主张四:做对程序

 

万达做购物中心,建安包括税费、管理费等,不算精装,平均每平方米3000元左右。之所以这么便宜,就是设计阶段与进驻的各店对接好,没有无效面积,所有面积都能产生租金。

做购物中心的发展商,9成多以上是由房地产商转换而来,包括万达,不可避免地带着房地产开发的思维定势,先做规划设计,建一半甚至建成了再招商。有些主力店来人,在谈判中发展商处于弱势,只能被迫接受他们提出的价格。大连有个发展商对我说:“外国主力店的租金价格真是恨人,要他不行,不要他也不行”。我说:“那你就是在程序上做错了。你应该在开始规划时与他谈租金,不是建设期再招商。而且还可以故意与两三家谈,这样租金就会谈高一点。”

所以做购物中心,非常重要的是做对程序。一定要先租后建,招商在前,建设在后。或者叫:颠倒程序,把房地产开发商的惯性思维颠倒一下,招商在前面。而且招商绝非招一个主力店的问题。做一个购物中心,一般有七、八家主力店,主力店一定要是不同的业态组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满足“一站式”购物的需求。

招商在前还有个明显的好处,能节省巨大的投资。万达现在做购物中心,建安包括税费、管理费等,不算精装,平均每平方米3 000元 左右。为什么这么便宜?就是设计阶段与进驻的各店对接好,没有无效面积,大堂、电梯、卸货区的位置都是反复计算好的,所有面积都能产生租金。

 

金牌主张五:商业定位

 

商业地产具体到技术层面,最重要的就是商业定位。

1.定地址。选址靠的是真功夫,没有教科书,更多要靠经验,这就是零售人员、物管人员与开发设计人员智慧的综合,绝大部分是靠经验的积累。在选址上,无论如何不能一次确定,有时间的话,一年的时段,最好在黄金季节、非黄金季节,一天的时间,中午、晚上都看看。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看政府规划,到任何一个城市,先了解当地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方向。

2.定规模。购物中心在国际上有个理论,10万平方米以内叫最佳规模,英、美、澳大利亚的人口比较少,10万平方米是他们的上限。按照中国的国情和快速发展的态势,我认为 15 万平方米是最佳的上限。规模与效益连在一起,不是越大越好,规模一大,比较效益就下降了,因为规模越大,租金越低。在中国做购物中心,迫切需要解决规模偏大的问题,在商品和次主力店不匹配的情况下,盲目求大的结果只能是自食苦果。

3.定主力店。地址、规模确定好以后,就是主力店、次主力店的问题。主力店和次主力店的确定是有讲究的,有些业态适合在商业中心区,有些业态适合在副中心,有些业态适合在郊区。在核心商圈,不能搞建材、家居,在郊区不适合做百货、珠宝,这里面是有商业规律的。在什么位置上适合建什么主力店,这里面学问很深,要根据你的地址和规模选择合适的业态。

 

金牌主张六:做好设计

 

设计师,尤其是西方国家培养的设计师,他们讲个性、讲创新,不考虑投资成本,也不考虑从商业上是否合理。所以完全凭设计师规划购物中心,风险很大。

做好规划设计绝不单是设计师的责任,反过来说,单靠设计师是做不好购物中心的。因为设计师大多是从建筑

结构的角度提供有益的意见,但做购物中心,第一位是租赁人员的责任。设计师,尤其西方国家培养出来的设计师,他们讲个性、讲创新,不考虑投资成本,也不考虑从商业上是否合理,完全凭设计师规划购物中心风险很大。

我认为做好设计有四个关键点:1.人流动线。这是设计方面的第一要素。人怎么流动,就象河一样,水往低处走,怎么样让水流得顺畅?不能突然加一个 2°的坡度;2.视觉通透。在国外做购物中心有个设计要求,一眼至少能看到十个店的招牌。看到越多的店铺越好,能刺激人的购买欲望;3.交通体系。卸货区要尽量安排在地下,我们现在做购物中心,卸货区全部安排在地下,为什么呢?人车分流,不和地面争位置。如果觉得地下室做卸货区要把高度提高有点浪费,那么可以局部把卸货区做高一点,其它地方做低一点。如果资金充足的话,可以都做高。这样有好处。将来停车位不够了,可以加一层低停车场,停车位就加了一倍。但首先要解决人车分流问题;4.主力店的技术标准。不同业态的主力店有不同的要求,建材超市要求荷载4吨,普通的超市和书店1吨,做普通的百货荷载有4 00500公 斤就够了。不同的主力店都有不同的荷载、高度、卸货的要求,只有招商在前,与主力店进行技术对接,才能掌握好这些东西。

 

金牌主张七:商业物业管理

 

商业物业管理第一重要的是商业开业之后的补充招商调整,还有机电、保安、保洁等职责。目前万达最缺的就是懂商业、懂机电,又懂物业管理的人。

购物中心的物业管理是一个特殊形态的物业管理,绝非简单的保安、保洁。目前万达最缺的就是这方面的人才,既懂商业又懂机电又懂物管的人。即使有这样的人,待遇要求也很高。我们与上海复旦大学、深圳物管学院签了一个协议,每年定向培养人才。但远水解不了近渴,他们毕业后,还需要5~10 年的锻炼才能真正用得上,不过作为一个有长期目标的公司,这种投入还是要做的。

购物中心的开业,对购物中心是个考验。不是什么开业大吉,开业其实意味着大麻烦,开业后经营不好要掉铺。一般来讲,购物中心开业的前三年,尤其是第一年的掉铺率会达到 30%。小租户的特点是只能共繁荣不可能共患难,火的时候想方设法挤进来,生意不好卷铺盖就走,但小租户的好处是能承受不断提升的租金。所以,招满商、开了业绝不意味着大吉,第一年可能会掉30%,补充上来后,第二年可能会掉 20%,这种调整是个永远的循环。

 

金牌主张八:承受压力

 

做购物中心,要有承受压力的心理准备,否则为什么全国只有1%的房地产企业,全世界只有平均不到3% 的房地产企业做购物中心?

通常,商业项目要有3年的培育期,最少也要2年。所以,大多数基金收购购物中心,要开业2年之后才考虑,有的基金要过3年才收购。

开业是一个分水岭,开业之后麻烦事很多,主力店、业主、商户的投诉,机电的维保,环保的要求等,尤其是市场的培育问题,前3年不稳定,很麻烦。所以,想从事购物中心这个行业,一定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一定要有承受压力的心理准备,做购物中心绝非轻松事,否则为什么全国只有 1% 的房地产企业,全世界只有平均不到 3% 的房地产企业做购物中心?

广州的天河城,现在成了购物中心的典范,开业 8年半,租金比最初翻了6倍,看起来很成功,大多数人却不知道,天河城也曾差点“死掉”。天河城建设时,贷款 亿元,前三年连续亏损,租金收不上来,还不了贷款,困难重重,是后来找到了钱,才渡过了难关。过了几年,培育期过了,大家认可了,买东西的人也走顺腿了。人都是有惯性思维,去什么地方走顺腿了自然就去了,不一定是有目的性的。我们调查发现,购买行为中只有百分之十几是目的性购买,百分之八十是随机购买。天河城渡过难关之后,才有生意兴隆。所以说,轻轻松松做不了商业地产,没有承受压力的准备做不了商业地产。即使有资金、有人才,但是怕麻烦,想潇洒就不能做商业地产。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张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