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德信为先

周勇

公告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

统计

今日访问:363

总访问量:1643837

从奶昔蛋糕 看罗森“小商圈制造型零售业”模式

2016年07月19日

评论数(0)

2016年7月18日,上海华联罗森有限公司成立20周年庆典在上海虹桥迎宾馆举行。

罗森在上海的20年

1939年,美国俄亥俄州罗森牛奶公司的第一家店铺开业。公司标记为牛奶罐。象征着“将最难保存的牛奶以新鲜的状态送到顾客手中”这样的安心安全。

1975年,从美国取得特许加盟经营许可,日本第一家店铺开业,目前在日本拥有12000多家店铺,是日本第二大便利店品牌,市直约合500亿元人民币,每年有28亿人次光顾罗森便利,按照1.2亿日本人口计算,每个日本人每年平均光顾罗森便利23次。

罗森便利在上海便利店行业属于第二梯队的“师傅级”便利店品牌。上海华联罗森有限公司自1996年2月成立以后,曾经在上海乃至全国便利店行业创造了众多“第一”,也是上海便利店第三梯队初创时期学习的样板。

1996年至2002年是罗森上海的品牌创立期,2003年至2005年是罗森的发展期,2006年至2011年是罗森的转型期。

1996年7月:第1家店铺古北新区店开张;

1997年4月:第1家推出彩扩业务的便利店;

1998年8月:第1家OFFICE店汇丰大厦分店开张;

1999年12月:第1家推出代收代付业务的便利店;

2000年4月:第1家推出复印业务的便利店;

2002年8月:第1家社区店万科城市花园分店开张;

2002年8月:第1家推出ATM机的便利店;

2002年12月:第1家推出自动售药机的便利店;

2003年4月:校园店闵行交大分店开张。

目前,罗森在上海拥有门店350家,华东地区已经开出了538家门店,全国门店数量超过750家。

截止去年年底,日本罗森的门店已经超过1.2万家,是日本第二大连锁便利店。

今后十年,中国大陆的罗森便利业务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而有可能超越日本,所以,未来十年对罗森来说非常重要。

罗森的商业模式

罗森在上海的发展从控股到参股再到如今的绝对控股,经历了比较曲折的过程,也对推动上海便利店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其自身的发展虽然店铺数规模不大,但经营很有特色,消费者口碑也很好。

公司总经理张晟说,便利店是一种“制造型零售业态”,自制食品也是罗森便利的一大特色,如整根香蕉做成的奶昔蛋糕,奶香浓郁,甜而不腻,吃过以后都很想买几份送给朋友品尝。

我曾经带上海商学院的学生对上海便利店市场进行调查,调查发现:罗森便利的“变脸术”年轻人很是喜欢。以往在课本上所说的“连锁经营”都强调“统一”,但罗森则专注于“差异”。张总说,罗森与其他便利店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脸长得不一样!

罗森为了迎合不同消费群的需求,开发了不同类型的罗森便利,如“百元罗森”、“自然罗森”、“医院罗森”、“地铁罗森”、“邮政罗森”、“动漫罗森”、“药房罗森”等等。

不知道以后还会出现哪些更奇特的罗森!柯南罗森早在2012年落户上海,自然罗森(NATURAL LAWSON)也已经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开业。我们期待着罗森能在上海开出更奇葩的便利店!

为了确保门店的品质,罗森特别强调连锁总部的职责。张总介绍说,为了保障店铺运营,供货系统(配送、供应商、原材料)的构建和管理尤为重要。

罗森总部通过对原材料供应商、特约农家、包装材料供应商的整合,在罗森专用工厂或供应商(National Brand)加工产品,通过冷藏配送中心(CDC),一日三配5℃~20℃冷藏及常温温度带商品1200品种;常温配送中心 (DDC) 一日一配常温温度带商品4,000种;冷冻配送中心(FDC),一日一配冷冻温度带商品300 种。

罗森的商业模式可以概括为:以SCM-CRM为轴心,确立“小商圈型制造零售业”模式,实施与城市相适应的商品配备。即通过以商品开发、高附加价值原材料进货以及制造与物流等为核心内容的SCM(供应链管理)提高总毛利率,通过以可视化分析、计划订货与合适的商品配备为核心内容的CRM(客户关系管理)扩大销售和利润。

罗森还提倡“安心、安全、美味”的服务理念,盒饭宁可废弃,也绝对不采取降价销售,以确保每一份盒饭的品质、营养与口味;发动全体员工开发出适合上海人口味的“罗宋汤”与“酸辣汤”;并打造以“甜品罗森”为特色的下午茶。

张总还特别提醒有志于从事零售行业的大学生:选择行业要看自己在不同行业的“相对智商”,有些行业很成熟,而且从业人员的智商都很高,进入这些行业,自己的“相对智商”就会降低,成功的概率就会下降,反之亦然。

零售行业虽然比较辛苦,薪酬也不高,晋升也不快,但是,这是“平均智商”较低的行业,对大学生来说,自己的“相对智商”就会较高,成功的几率就会较大。

上海便利店市场格局

2001年以后发展起来的上海本土便利店是在向罗森学习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罗森用的“慢工”,本土企业用的是“快功”,快慢功夫,各有道理,如今在上海共生共荣。

上海便利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近代,那时就存在着两种便利店:一种叫“仕多店”,名称来自英语“Store”,是 “洋便利”;另一种叫“烟杂店”,商业街、弄堂口,凡是有人的地方大都会有这种“土便利”。现代便利店是在超市大卖场规模化发展以后才快速成长起来的。

上海便利店的第一梯队是1993年3月创办的来自香港的“百式便利”,以及其后由本土创办的“百家便利”,他们是上海便利店的“先驱”,更是先烈,大约在1998年前后早已消失。

1995年到2001年前开发的便利店属于第二梯队,存活到现在,主要有5家:可的(1995.1)、罗森(1996.2)、联华快客(1997.11)、良友(1998.9)、85818(1998.6,2005年春节前改为光明),可的便利2007年被农工商超市集团收购,与好德便利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运作至今。

曾有媒体预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上海便利店市场将由这五家分占。但到了2001年,由于好德、 喜士多、21世纪三个新品牌的诞生,打破了媒体预言,上海便利店市场出现了新的竞争格局。这是上海便利店的第三梯队,这三家公司除21世纪改嫁美亚后被迫退出市场外,其余两家存活到现在。

2004年4月,“全家”(Family Mart)进入上海属于第四梯队。2009年4月,7-11进上海属于第五梯队。

再看看当前上海便利店市场的格局。

如表(上海便利店品牌、销售、门店数据统计)所示,截至2016年5月,上海11个便利店品牌、4740个门店,共实现市内零售额38.91亿元,同比增10.1%。历年来占尽地盘优势的本土便利店品牌不仅已经失去了绝对的地盘优势,更失去了绝对领先的市场份额优势。

从市场份额来看,全家以11.24亿元销售额、28.89%的销售份额、21.14%的门店份额已经独占鳌头,1002家门店位居全市便利店门店数第二。

好德、可的便利以1102家门店位居全市便利店门店数第一,但销售额占比23.25%略低于全家。

快客以962家门店占全市便利店门店数的20.30%,居第三位,销售额占比为13.72%。

罗森的销售额增幅最高,达59.60%,门店数289家,销售额占比仅次于7-11。

中石油便利店店铺数已发展到433家,占9.14%,销售额占比也已经达到8.23%,销售额同比增幅13.36%,高于同行平均水平。

小小一个便利店,代表着商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在日本,便利店销售总额已经超越百货行业、超商行业,成为销售额最高的行业。

(来源:联商网零售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商学院教授 周勇 本文系联商网零售研究中心独家出品,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