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

zhhzsb

公告

《超市周刊》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管,中华合作时报社出版,全国统一刊号:CN11-0247。作为全国首家连锁专业周刊,十年来始终秉承服务于连锁业的宗旨,在关注连锁业趋势走向、报道业内新闻热点焦点、传播先进经营理念、介绍管理方法与技术、提升现代商业文明、促进商品供需双方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并成为国内连锁业内最具影响力的平面媒体,同时也是业界沟通和交流的信息平台。 《超市周刊》具有丰富的专家顾问资源、广泛的连锁业界人脉积累以及成熟的行业市场化运作经验,与国家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及全国20多个地方协会有多年良 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也是这些机构每年重大活动的指定媒体及日常信息的专业发布渠道。 《超市周刊》拥有10年专业经验的运营团队,并在业内专家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迅速成长。每年向业界定期推出大中型会议、品牌论坛、专业培训、境外考察等活动数十次。 《超市周刊》在市场化的运作中不断创新,从而更好发挥周刊在零售市场中的优势,满足市场需求。推出了连锁网点分布图制作,行业供求信息采集、培训专业图书编辑、零售市场深度调查、商业物业中介服务等相关衍生业务。 “复制成功与财富”是《超市周刊》所追求的事业目标。周刊愿与中国连锁业共同成长,互助拥有成功与财富,携手共创辉煌的未来! 此博客为《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官方授权行为。

统计

今日访问:2013

总访问量:8290776

前赴后继插足零售业 供应商变“贪吃蛇”

2013年01月05日

评论数(0)

  在一轮又一轮的悲剧之后,总有一些供应商以为自己会是上帝眷顾的幸运儿,拼命奔向零售业。

  2012年12月,北京顺鑫农业宣布将于2013年进军零售,开设生鲜便利店。此前,包括家电、电子、农业等行业的生产企业也曾涉足终端渠道,例如富士康也于日前开出了首家体验商场CYBER3C+数字生活馆。

  一直觊觎着零售终端的供应商们,像八爪章鱼一样逐渐将触角伸进了零售业,企图掌控产业链的上下游,发展全产业链。然而,触角抓住终端后,能否抓紧抓牢似乎并不被看好。

  正邦们的野心

  2012年,零售业的神经变得格外敏感。家乐福“被收购”了,乐购也“被收购”了,虽然它们都出面辟谣,但有心人士还是注意到了中粮意图进入零售终端的野心。

  2009年,涉及种植、粮油、养殖、乳业等多个领域的江西正邦,通过收购江西东乡金客隆和景德镇万客隆进军零售业,门店快速扩张至60家。然而,2012年,正邦却宣布放弃零售业务。

  但更多的供应商对于零售终端依旧执着。

  早在2009年,中粮就已悄悄布局零售终端。2009年7月,中粮集团首家直营店在四川成都开业;2011年1月,北京首家中粮家佳康肉类专卖店开门迎客;另外,中粮旗下的中茶公司也已经建了约400个专卖店……

  然而专卖店似乎已不能满足中粮的胃口。接近中粮的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说,中粮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壳”,将零售业务正式推到前台。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屡屡传出中粮收购其他零售企业。

  不过,中粮集团战略定位“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的健康食品供应商”,既然是全产业链,中粮进入零售领域是迟早的事情。

  根植于东北的黑龙江农垦北大荒商贸集团也和中粮一样,在2009年就开启了终端计划。“截至2012年11月,北大荒共开设826家专卖店,比去年增长了16%。计划到2015年开设1500家。”主管连锁店业务的北大荒营销公司市场部部长刘岩告诉记者。

  除了中粮和北大荒,近两年一直发展不错的北京顺鑫农业也开始谋求产业链下游。近日,顺鑫宣布明年将试水连锁经营,依托自身强大的生鲜加工、冷链配送,以生鲜便利店的连锁形式进军零售终端。

  总而言之,供应商们都出于同一目的,那就是从生产加工到分销零售——全程把控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相较于零售商,这些企业似乎更具上游供应链优势。

  但在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专业店相对单一的产品品类能否吸引到足够的消费群体?

  “我们并不看好传统、低值、便利性的食品进行专卖店形式。”北京迪智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咨询师李洪印直言道:“成功进入专卖店的产品都是特质产品,而不是大众产品。在品类齐全的超市里能买到的东西,根本没必要再去专卖店。”

  或许礼品、公司团购等“灰色”市场是另一条路。某国企工会职工黄先生向记者透露,每年公司的节日福利都是由工会与相关公司谈合作,统一采购。而且,这样做的不只他们一家。某上市公司北京分公司行政朱小姐也指出,年终给客户的答谢礼品也由行政部统一向相关专卖店采购。

  然而,这似乎与供应商们的零售蓝图不太吻合。

  况且,如果只是做特型产品专卖店,传统的代理分销模式就可以解决了,根本没必要在成本如此高的情况下自己做终端。

  布局电商

  如果说自建渠道是为了把控产供销全局,那么电商日渐增长的销售额更让供应商们坐不住了。

  其中,中粮的我买网尤为惹眼。发展多年,我买网经历了从母公司产品销售平台向综合性电商转变的过程。然而它的成绩却有些平庸。

  据悉,一开始我买网以中粮旗下食品为主,随后放开平台,引入百货家居用品,按照2011年的公开数据,“我买网上中粮品牌产品比例正在逐渐缩减,已经不到1/5”。

  平台变大了,销售却并没有带来多少惊喜。记者点开我买网热销商品内页,某家电品牌电热壶的价格为89元,共有评价10条,而同样的产品在京东商城售价为也为89元,但是已有23000多条评价。

  这样的销售似乎让人不免唏嘘。但即便是这样,也抵挡不了大家进军电商的热情。

  隶属于重庆食品集团旗下的绿优鲜也正在打造自己的网上超市,搭建O2O平台。绿优鲜商业连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绍军指出,绿优鲜将以自己深入社区的门店为依托,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购物体验,更多方便居民。

  北大荒也不甘示弱,刘岩告诉记者,其网上商城已经进入内测阶段,将于2013年初上线。

  不过,仅凭自身产品优势就想在电商上占一席之地,北大荒未免太过天真。

  一个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产品雷同。上海商学院教授周勇认为,一是线上线下的产品雷同;而是各家电商的产品雷同。正是由于这两个面的产品雷同问题,使得网友们对很多电商不买账。

  虽然母公司是产品生产方,在做电商方面不缺乏品牌影响力和渠道宣传资金,但各家供应商电商仍旧摆脱不了线下线上产品雷同、价格相同、物流系统不完善等等问题,而更多只是将线下实体店内容平移到网上,很难吸引眼球。例如中粮福临门食用油在我买网的价格与家乐福是完全一样的。消费者从网上购买还给企业增加了人工和配送成本。

  周勇也提醒道,并不是所有的自建网络平台都能开发出来。所以,与现有的B2C网站合作也是不错的选择。

  于是,从2010年开始,各大B2C电商上纷纷出现了品牌旗舰店。例如中粮旗下的中国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粮食品”)在我买网之外,在天猫商城、京东商城、拍拍网等开设了自营的旗舰店。另外,北大荒也与京东商城达成合作,开设网上店铺。

  总之,供应商线上争夺的背后是对销售渠道的争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认为,供应商对终端和网上渠道的发力,发出自己的声音,是生产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

  但是,京东商城、亚马逊等各家电商大佬也纷纷上线生鲜粮油。在高端礼品方面,顺丰优选与天猫也在积极运作。不论是经验还是物流,供应商的赢面都不是太大。

  专业人做专业事

  据业内人士岳东(化名)分析,正邦当初进军百货零售业,其目的是想通过资本和上游供应链的资源优势,再加上国家对农业产业一体化项目的免税及补贴政策,试图抢占南昌零售业的制高点,进而“称霸”江西零售业。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短短两年时间,正邦就不得不放弃这块诱人的蛋糕。

  面对失败,正邦的党委副书记周国华认为,该公司只是在人才管理引进上有些失策。但岳东也指出,江西零售市场本身竞争就非常激烈,而正邦聘请的零售团队实力有限,再加上零售见效益慢,集团缺乏耐心等多方面因素,最终导致零售计划流产。

  正邦的失利,也给其他同行敲响了警钟。

  而中粮零售布局背后的智慧或许更多来自于其总裁宁高宁。零售业出身的宁高宁对于零售有着别样的情感,在华润的时候创立华润万家,到了中粮向跨入产业链的下游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然而,一个宁高宁撑得起中粮的零售业务吗?

  零售业和生产企业之间存在的巨大经营差异。生产企业注重产品研发、快速分销等因素,而零售行业更加注重管理、流程和技术方面要素。即使能够从外界整合一些专家,也存在外来人员与企业磨合、管理配套的问题等等。正邦的例子已经摆在那里。

  另一方面,零售商们也没有闲着,正通过自建基地、农超对接、直采等方式寻求供应链变革。2010年11月,美特好投资近2000万元与国家农业示范县山西省太谷县合作,建立“千亩大棚基地”,建造共计200座温室大棚,现已投产82座,种植的作物品种主要有西红柿、西葫芦、黄瓜、茄子等,产量达1000吨左右。

  永辉超市生鲜营运标准部总监张代斌表示,目前永辉已经自建生产基地,以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为主,用以回馈会员,使得永辉的生鲜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打通供应链是供销渠道变化中的一种必然结果。”北京商业经济协会秘书长赖阳说,但他同时也指出,供应商如何与零售商通力合作才是硬道理,专卖店或者说体验店可以作为一种品牌宣传战略。面对零售业日渐显现的“高租金、高人工、低利润”现象,供应商一味贪多求大,触角太长,最终往往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 记者 陈红杏)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zhhz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