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

zhhzsb

公告

《超市周刊》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管,中华合作时报社出版,全国统一刊号:CN11-0247。作为全国首家连锁专业周刊,十年来始终秉承服务于连锁业的宗旨,在关注连锁业趋势走向、报道业内新闻热点焦点、传播先进经营理念、介绍管理方法与技术、提升现代商业文明、促进商品供需双方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并成为国内连锁业内最具影响力的平面媒体,同时也是业界沟通和交流的信息平台。 《超市周刊》具有丰富的专家顾问资源、广泛的连锁业界人脉积累以及成熟的行业市场化运作经验,与国家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及全国20多个地方协会有多年良 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也是这些机构每年重大活动的指定媒体及日常信息的专业发布渠道。 《超市周刊》拥有10年专业经验的运营团队,并在业内专家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迅速成长。每年向业界定期推出大中型会议、品牌论坛、专业培训、境外考察等活动数十次。 《超市周刊》在市场化的运作中不断创新,从而更好发挥周刊在零售市场中的优势,满足市场需求。推出了连锁网点分布图制作,行业供求信息采集、培训专业图书编辑、零售市场深度调查、商业物业中介服务等相关衍生业务。 “复制成功与财富”是《超市周刊》所追求的事业目标。周刊愿与中国连锁业共同成长,互助拥有成功与财富,携手共创辉煌的未来! 此博客为《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官方授权行为。

统计

今日访问:451

总访问量:8270379

“有形的手”无力拯救便利店

2012年08月21日

评论数(0)

  在各便利店厮杀得眼红时,上海的便利店玩家们也许要停下来,听听风声了,因为政府开始“插手”便利店选址了。

  近日,有消息称上海有望于年底出台《连锁便利店服务质量规范》。知情人士透露,《规范》主要是针对流程性、规范性的事项,对便利店服务形象、商品、服务人员、店铺环境和商品质量等进行规定。

  在各大便利店争相角逐的上海,该消息的发布,在一定程度上对便利店的整体发展大有裨益。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多名业内人士表示当前上海便利店的服务质量尚可。但激战正酣的上海便利店陷于水深火热中,出台相应的规范十分必要。然而《规范》到底能起多大作用,真正避免恶性竞争还是扼杀市场自由竞争的细胞,并无明确答案。

  “生死”循环

  上海便利店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便利店格局发生了变化,迄今培育了消费者对便利店的认知度。人们逐渐认识到便利店的差异性,能将便利店与超市大卖场区分开来。去便利店购物已成为消费习惯。

  不论是外资还是本土便利店在上海都十分活跃。上海主要有10个连锁便利店品牌,共4807家便利店。1996年外资便利店罗森首次进入上海,2001年喜士多进驻,2004年全家登陆上海。外资便利店一直对上海这块蛋糕虎视眈眈,7-11、喜士多、罗森与全家纷纷在上海安营扎寨。7-11在上海拥有一百多家门店,全家多达717家。外资便利店占比28%,总计1347家门店。在外资零售“入侵”上海的同时本土便利店也不甘示弱,加紧扩张之路。好德、可的、快客、光明和良友金伴等在当地也是风生水起。良友金伴已有550多家门店。

  在便利店发展初期,各大便利店企图倚赖规模获取盈利,殊不知卡位战并未取得良好效益。“盲目扩张的便利店没想到规模达到1000多家仍无法盈利。”零售专家胡春才称:“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便利店一条街。”

  由于台湾、日本发展完善的外资便利店进驻上海,激活了上海便利店的竞争。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本土便利店的服务质量在逐步提升。

  上海商学院教授周勇分析,内外资便利店在整体服务形象上有差异,包括门店环境、门口、商品陈列、服务人员等。外资便利店给人印象以时尚、年轻化。在商品供应方面有所不同,即食品品类占比高,包括所提供的早餐,豆浆、寿司和饭团等。外资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认可度比较高,根据周勇近来组织上海商学院学生所做的调查显示,其中全家便利店独占鳌头(调查包括罗森、可的、全家、快客、良友、喜士多、好德和7-11等8个知名品牌),52%的受调查者表示最常去全家便利店。

  尽管外资便利店可以轻松战胜本土便利店,但在严峻的经济环境面前也深感寒意。目前上海便利店网点密集度达全国最高水平,平均每4000人就有一家便利店。胡春才分析道,上海便利店业态接近饱和。由于便利店密度太高,致使各店遭受微利甚至亏损,便利店都过得很艰难。

  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亮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上海便利店起步时间早,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2005年就达到饱和状态。再加上租金攀高,人力成本增加,便利店面临极大的压力。

  汪亮强调,外资便利店与本土便利店同样都面临这棘手的难题。高昂的刚性成本压迫便利店关门止血的情况不在少数,尤其是在中心城区。即使有新开张的店面,也同样遭遇闭店的噩运。由此形成“生死”循环。

  政策难带来福音

  而在竞争如此惨烈的情况下,《规范》的出台似乎让上海的便利店有了喘息的机会。

  据参加起草《规范》的上海商学院教授周勇介绍,此项工作由上海连锁经营协会组织行业专家进行的,在2年前就已开展,2011年9月曾评审过。

  据悉,关于上海便利店的选址规范在2000年左右也曾议过。而该《规范》主要从提升便利店服务质量方面考虑。

  “《规范》主要是对便利店服务形象、商品、服务人员、店铺环境和商品质量等进行规定。不会做出百米内只能设立几家便利店的限制,而是针对流程性、规范性的事项。”周勇表示。

  这意味着,上海便利店在最受关注的是否会限制同业选址恶性竞争方面,仍然没有突破。

  在良友金伴总裁邱文胜看来,《规范》的颁布有助于在业内达成共识,更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邱文胜向记者举了个例子,经营者按要求向消费者提供收费小票,而往往消费者并不在意,没有接受。当需要维权时,却找不出相应的凭证。他建议,规范中最好有指导服务的具体意见或者标准,唤起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并且能够让消费者达成共识。

  上海便利店竞争已处于白热化状态,《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作用。胡春才认为,鉴于地域差异,其他省市便利店还远远未达到饱和,借鉴上海的做法制定便利店的相应规范为时过早。在未饱和状态下政府进行干预,反而不利于便利店整体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规范不具有强制性。2008年,上海曾为加强药品经营企业的监督管理,保证流通环节的药品质量,颁行《上海市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实施细则》。但民营企业无视规定,肆意开张的情况仍然出现。汪亮坦言,《规范》对于限制便利店过度竞争起不到太大作用。

  周勇也表示,《规范》的制定对便利店的发展是聊胜于无。其意义在于明确行业标准,提供一个参照,引导便利店提供更好的服务。但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根据具体环境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 见习记者 李婷)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zhhzsb。

下一篇:电商竞逐生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