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

zhhzsb

公告

《超市周刊》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管,中华合作时报社出版,全国统一刊号:CN11-0247。作为全国首家连锁专业周刊,十年来始终秉承服务于连锁业的宗旨,在关注连锁业趋势走向、报道业内新闻热点焦点、传播先进经营理念、介绍管理方法与技术、提升现代商业文明、促进商品供需双方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并成为国内连锁业内最具影响力的平面媒体,同时也是业界沟通和交流的信息平台。 《超市周刊》具有丰富的专家顾问资源、广泛的连锁业界人脉积累以及成熟的行业市场化运作经验,与国家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及全国20多个地方协会有多年良 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也是这些机构每年重大活动的指定媒体及日常信息的专业发布渠道。 《超市周刊》拥有10年专业经验的运营团队,并在业内专家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迅速成长。每年向业界定期推出大中型会议、品牌论坛、专业培训、境外考察等活动数十次。 《超市周刊》在市场化的运作中不断创新,从而更好发挥周刊在零售市场中的优势,满足市场需求。推出了连锁网点分布图制作,行业供求信息采集、培训专业图书编辑、零售市场深度调查、商业物业中介服务等相关衍生业务。 “复制成功与财富”是《超市周刊》所追求的事业目标。周刊愿与中国连锁业共同成长,互助拥有成功与财富,携手共创辉煌的未来! 此博客为《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官方授权行为。

统计

今日访问:990

总访问量:8170565

海底捞回到地面

2011年10月10日

评论数(0)

  《海底捞你学不会》这册书意味深长地强调了城乡差别和贫富差别,毫无疑问,张勇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这种差异,构建了海底捞从业人员精神支柱的基础。

  “这半年,一会儿捧,一会儿揍,有点乱,有点难”,海底捞创始人张勇近日在微博中发出这样的感叹,他没有想到一位顾客在微博上用夸张的方式赞赏海底捞的服务——“人类已经无法阻挡海底捞”会演变到“海底捞体”,会被网民的娱乐精神无限放大演绎,直到造成骑虎难下的局面。他更没有想到有记者会卧底海底捞青岛分店,炮制出一个“勾兑门”事件,把海底捞从“宇宙无法阻挡”的状态活生生拽回了地球,并被贴上“欺骗消费者”的标签。

  看家本领

  海底捞餐饮公司是川味火锅店,1994年从四川简阳起步,董事长张勇经过17年的奋斗,目前已经将其打造成拥有60来家店面,从业人员1.2万,遍布京沪广等一二线城市的连锁餐饮企业。

  从发展速度上讲,海底捞绝不是最快的,但是口碑却相当不错。在海外虽然没有一家店,却成为哈佛商学院经典案例。尤其是近年来,海底捞不但是业内“学管理”、“学营销”、“学服务”的标杆,声名鹊起,而且连名号都成为同行效仿的榜样。

  每当中午或傍晚的就餐高峰,海底捞门店的等候位区里就人声鼎沸。等待原本是痛苦的过程,海底捞却把它变成了一种愉悦。手持号码等待就餐的顾客可以享用免费的水果、饮料;服务员有时还会主动送上扑克和跳棋供大家打发时间,甚至还可以来个免费的美甲、擦皮鞋。

  待客人坐定点餐的时候,围裙、热毛巾已经一一奉送到眼前。服务员还会细心地为长发的女士递上皮筋和发夹,以免头发垂落到食物里;戴眼镜的客人则会得到擦镜布,以免热气模糊镜片;服务员看到你把手机放在台面上,会不声不响地拿来小塑料袋装好,以防油腻……

  如果顾客带了小孩,服务员还会帮助顾客喂小孩吃饭,陪他们做游戏;海底捞还在卫生间中准备牙膏、牙刷,甚至护肤品;过生日的客人往往能得到一些意外的小礼物。如果客人点菜过多,服务员也会发出善意的提醒。

  所有这些都成为年轻人在互联网上的谈资。事实上,很多粉丝以能在海底捞就餐为荣。

  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的情况下,“海底捞特色”日益丰富。在海底捞,顾客能真正找到“上帝的感觉”,甚至会觉得“不好意思”。有食客点评,“现在都是平等社会了,让人很不习惯。”大家不得不承认,海底捞靠服务征服了广大消费者,顾客为了一顿火锅,不但心甘情愿地等候一两个小时,而且会乐此不疲地将在海底捞的就餐经历和心情发布到互联网上,将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到海底捞,以至于形成“海底捞现象”。

  海底捞大家庭

  不久前面市的一册《海底捞你学不会》将海底捞风暴推向高潮。据说董事长张勇对这册书“没有出钱,也没有审稿”,但是从海底捞方面沉默的态度看,内心无疑是极为认可的。在这册书中,作者黄铁鹰总结出了海底捞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把员工当人对待”。

  事实上,黄铁鹰说得还是有些不透彻,张勇其实是“把员工当家里人对待”,也就是说,海底捞深受四川码头文化的影响,有着浓厚的家族企业色彩。

  家族企业早期成功在于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被延伸到企业经营之中,海底捞也具备这个特点。张勇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在海底捞做店长超过一年以上,不论什么原因走,海底捞都要给8万元的“嫁妆”,因为“海底捞工作太繁重,能在海底捞做到店长以上的,对海底捞都有相当的贡献,”张勇说,“海底捞有今天,每个干部都有一份功劳和苦劳。所以不论什么原因走,我们都应该把人家的那份给人家。小区经理走,我们给20万,大区经理以上走,我们会送一家火锅店,差不多800万。”

  当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大区经理离开的。在海底捞,更为常见的是向员工的老人发放养老金和家访。

  在没有制度保证的前提下,成员间的相互信赖也是家族企业的重要特征。在海底捞,各分店并没有业绩指标考核,店长有3万元签字权,更让同行匪夷所思的是,即使是一线普通员工也有给客人先斩后奏的打折和免单权。只要员工认为有充分理由就可以给客人免菜或加菜,甚至免单。这等于海底捞的服务员都是经理。

  海底捞凝聚人心的作法不可谓不高明。海底捞的绝大部分员工都来自偏僻的农村。和城里人的经济差异无限缩小了员工之间的距离。人是群居动物,在海底捞,出身寒微成为自我认同并且刻意强调的因素。这一点在张勇本人的言论上体现得尤其明显,“我们除了侍候人,还会做什么呢?”

  海底捞奉行的草根文化极大地鼓舞员工的士气,也构成了海底捞员工团结一心,奋发图强的精神支柱。——我们当然没有任何资格批判这种文化。推行这种草根意识的结果是,他们一方面小心翼翼地对顾客保持谦卑的态度,而另一方面,他们对挑剔的顾客和“同行顾客”有着强烈的抵触心理。

  勾兑的风波

  8月下旬,海底捞青岛店“勾兑门”曝光。与对俏江南的作法如出一辙,一个记者以应聘员工的身份混进了海底捞青岛店,报出“勾兑门”事件:骨膏勾兑的骨汤,冲调的柠檬水、酸梅汤,没有称重的肉片,员工偷吃半成品的食物,店里的培训师教授新员工对顾客的疑问“打马虎眼”等。

  一时之间,舆论哗然,并且很快引发了一场信任危机。“勾兑门”曝光也充分说明了在草根意识主导下,海底捞的从业人员和顾客之间的感情距离。

  面对公众质疑,海底捞进退有度,方寸不乱。首先在官网发布声明,强调汤底饮料等系正规企业提供,欢迎公众参观物流基地和门店后厨。张勇更是在微博上“对饮料和白味汤底的合法性给予了充分保证”。——面对质疑,海底捞居然hold住了,媒体的拳头打在了棉花上。

  随着海底捞名声越来越响,规模越来越大,管理半径超出了张勇肉身所能及。家族式管理擅长的是言传身教,边际效应会逐步递减,而缺陷则有可能被放大。尤其是没有定量成形的管理工具与管理模型辅助支撑,张勇基于对人性直觉理解打造的理想国,随着海底捞管理疆界越来越广阔,注定难以消除失控的担忧。

  海底捞没有银行贷款,不接受上门风投。张勇很坦白,“如果用了投资银行的钱,就要按人家的计划开店。可是我觉得生意跟人一样,该干活就要干活,该吃饭就要吃饭,该睡觉就睡觉。不是每年你想开几个店就能开几个店。”

  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张勇明显意识到了自己的软肋,这种管理风格的企业可以慢慢开设分号,可是大规模成批量复制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只好小心翼翼地控制着扩张的速度。海底捞不缺资金,也不缺店面,缺乏的是深受海底捞企业精神浸染的“自己人”。如果人手不够,张勇宁可不开店,即使开店了如果发现人手短缺影响服务质量,他会关掉。

  口碑营销双刃剑

  互联网上关于海底捞的段子可谓一景。比如海底捞的员工可以为顾客专门跑到超市去购买冰淇淋,比如免费食物甚至也能打包,比如服务人员偶有失误,后厨会送上一张写有“对不起”字样的玉米饼。

  然而口碑传播也是一把双刃剑。不久以后,网上的故事开始越传越离奇。比如海底捞代为买车排号,比如海底捞员工********,比如海底捞奉送苹果iPhone等,甚至有人建议将中国的航空母舰命名为“海底捞”。

  在媒体面前,海底捞极为低调,既不做广告,也不承认网络营销。然而上海财经大学市场营销系教授陈信康曾表示:“不论海底捞是否参与微博上早期流传的服务口碑性的‘海底捞体’创作,但事情演变到夸张,甚至恶搞与讽刺的失控局面,到了与真实情况不符合的程度,海底捞的营销部门就应该予以澄清,使得网络渠道能有效传播对公司有效的信息,否则当顾客接收到的产品和服务与期望不一致时,就会满意度降低,影响到海底捞的声誉。”

  幸运之神未必永远眷恋海底捞,张勇是人不是神,随着企业的扩大,他的心态必然会发生变化。一旦对扩张速度失去把控,或者公司内部福利出现不均衡,海底捞的神话非常可能随之破灭。

  (文/本刊记者 陈涤)
 

  小链接

  餐饮市场的“伤不起”

  除了奶业标准的堕落,蜂蜜、饮用水、绿色食品认证中的诸多虚假都被公众一一挖出,暴露在阳光之下。

  地沟油上餐桌

  2011年9月中旬,公安部门透露,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在公安部统一指挥下,首次全环节破获了一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的系列案件,摧毁了涉及14个省、每天产量达数十吨的“地沟油”犯罪网络,捣毁生产销售“黑工厂”、“黑窝点”6个,抓获柳某某、袁某等32名主要犯罪嫌疑人。此案的侦破揭开了食用地沟油的神秘面纱——至此,一个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六大环节的地沟油黑色产业链终于浮出水面,长久以来地沟油流向餐桌的传闻终于得到全面证实。

  俏江南 “剩油回收门”

  2011年9月,早前被曝“用死鱼换活鱼”等食品安全问题的俏江南又卷入“剩油回收门”,俏江南南京1912街区店将炸过食品后的回锅油沉淀之后烧菜“给员工吃”。根据该店负责人的说法,由于川菜中经常需要先进行油炸加工,炸过的油扔了可惜。俏江南总部随后发表声明,称早在4月份就与该店解除了加盟关系,结果遭到该店店长否认。

  俏江南创始人张兰表示,3年前之所以要做加盟,是因为仿冒店数量已经超过了俏江南本身,所以决定开启加盟模式以整合这些仿冒者。张兰承认,俏江南对特许加盟模式“过早乐观了”。

  老陈醋不陈

  近日,山西醋产业协会副会长王建忠在接受采访时爆出:市面上的山西老陈醋95%都是勾兑醋。醋精本身不含营养成分,勾兑比例掌握不好的话,还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王建忠说,只要有苯甲酸钠,都可以断定它不是老陈醋,老陈醋不用添加任何防腐剂,取消保质期,久放不腐,这是山西老陈醋的根本特点。

  “血燕”的“存在主义”

  2011年8月,浙江省工商局发布血燕抽检报告,结果令人瞠目。市场上的血燕,百分百是“毒燕”,具有很强毒性的亚硝酸盐最高超标350多倍,浸泡十多小时依然超标严重。8月20日CCTV的《新闻调查》中揭示,血燕本就是一种几乎没有任何营养价值的东西,却在内地风行了几十年,实属“惊天骗局”。马来西亚霹雳州燕窝公会署理会长苏志雄接受央视采访,直言“根本不存在血燕,现在市场上的‘血燕’100%是假的”。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zhhz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