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

zhhzsb

公告

《超市周刊》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管,中华合作时报社出版,全国统一刊号:CN11-0247。作为全国首家连锁专业周刊,十年来始终秉承服务于连锁业的宗旨,在关注连锁业趋势走向、报道业内新闻热点焦点、传播先进经营理念、介绍管理方法与技术、提升现代商业文明、促进商品供需双方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并成为国内连锁业内最具影响力的平面媒体,同时也是业界沟通和交流的信息平台。 《超市周刊》具有丰富的专家顾问资源、广泛的连锁业界人脉积累以及成熟的行业市场化运作经验,与国家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及全国20多个地方协会有多年良 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也是这些机构每年重大活动的指定媒体及日常信息的专业发布渠道。 《超市周刊》拥有10年专业经验的运营团队,并在业内专家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迅速成长。每年向业界定期推出大中型会议、品牌论坛、专业培训、境外考察等活动数十次。 《超市周刊》在市场化的运作中不断创新,从而更好发挥周刊在零售市场中的优势,满足市场需求。推出了连锁网点分布图制作,行业供求信息采集、培训专业图书编辑、零售市场深度调查、商业物业中介服务等相关衍生业务。 “复制成功与财富”是《超市周刊》所追求的事业目标。周刊愿与中国连锁业共同成长,互助拥有成功与财富,携手共创辉煌的未来! 此博客为《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官方授权行为。

统计

今日访问:924

总访问量:8324589

易买得在华“很悲催”

2011年07月06日

评论数(1)

  □ 本刊记者 赵晓娟

  在外界看来并不善与中国人打交道的易买得总裁郑午默,这次可能将不得不就出售事宜与中国人谈判。

  6月16日,据韩国媒体报道,易买得计划出售中国区部分业绩不佳的门店,同时希望在中小城市投资开店,并希望能借此扭转颓势。这个消息让易买得中国区的上海总部乱了阵脚,其公共关系专员班红叶用“最近公司太忙、总裁不在中国”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而传闻中的潜在买家华润和欧尚却均对收购易买得予以了否认。

  相比业界对其他外资零售商的熟稔,易得买似乎显得有些过于“神秘”。不过,低调的易买得在中国市场却一直混得不咋地。

  “龟速”发展

  事实上,一向对媒体低调的易买得,在其到中国10多年的发展,也异常地“低调”。

  1997年,在那个外资零售企业纷纷涌入中国的年代,易买得在上海开出首家门店,正式进军中国市场。从易买得官方网站了解,截止目前易买得在中国已经开设27家店,分别为上海12家、天津5家、北京1家、无锡2家、苏州2家、泰州1家、宁波1家、杭州1家、常州2家。

  与差不多同时期进入中国市场的家乐福、沃尔玛等零售巨头相比,韩国新世界集团旗下的易买得无论在门店数量、品牌号召力上都与竞争对手有着天壤之别。

  进入中国已14个年头的易买得在华发展一直较慢。新任中国区总裁郑午默在2010年时曾表示,将加速扩张步伐,2015年前将新开百家门店。不过最近他很快修改了自己的说法,将新计划表述为“将从目前的27家增加到2015年的45家”。

  虽然计划一改再改,但掩盖不住的是其龟速般的发展以及亏损的现实。据韩国媒体报道,根据公司的数据显示,易买得2010财年在中国损失了910亿韩元(折合8400万美元)。

  “易买得目前在华业绩不佳,不少门店还处于亏损阶段。”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所长顾国建指出,直到2008年,易买得才开始进入相对高速扩张期,由于新店开办成本高,一般3年内很难实现盈利,所以前期扩张缓慢而近年集中开店,使得易买得整体盈利欠佳。

  关于亏损,此前郑午默表示“原因很多”,易买得的商品质量及价格都没有优势。深层原因是易买得过去过于主张自己的运营模式,对中国顾客的消费习惯没有深入研究,没能得到消费者和供应商的支持。另外,他表示,易买得采购人员的谈判能力也有待提高。

  “韩式管理”积弊已深

  据一位易买得已离职的主管透露,易买得之所以在中国市场“泥足”,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其人才管理的混乱,比如没有人才培养机制和晋升机制,导致了过高的人才流失率,他形象地把易买得的员工流失状态比作“流水席”。

  易买得北京洋桥店的一位员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抱怨说:“公司基本不从下面提拔,不是总部派,就是从其他地方挖。”

  易买得韩国总部似乎也感到了易买得在中国的“流年不利”,最近又派来了一批韩籍管理层,试图拯救易买得。易买得上海总部人事部一位负责人介绍,此次的韩籍管理干部有30多人,其中有一些被任命为新店长,还有一些负责总部的事务。

  对于新一波的韩国管理层的到来,易买得内部员工并不看好其到来的成效。

  在易买得百度贴吧上,自称是其内部门员工的一位人士指出,易买得总是把钱花在了形象上,比如POS机全部是彩屏的;地板、吊顶都来自韩国的LG;卖场货架、装修的报价,也会高得惊人。易买得开店的成本是2亿,而大润发开一家店的成本只要5000万。(《一位易买得员工的自白书》详见本期B3版)

  据记者在北京易买得卖场内的观察,正如上述人士所描述的,与普通大卖场白色小块的地砖不同,易买得使用的是棕色与米白色搭配的木质地板,显得精致而高雅;有些区域为了配合陈列还做了精美的吊顶,货架、冰柜、称重台等同样整齐、干净。卖场内部商品陈列非常整齐,即使角落也不见一丝灰尘。

  不过,在这么“精美”的卖场,已经下午5点却仍然非常冷清,从入口处可以直接望到通道末端,这与其他卖场的熙熙攘攘形成了明显对比,在收银台结账也不需要排队等候,尽管26个收银口只开放了6处。惟一热闹的地方是卖场三层杂粮处,是几位店员因如何摆放杂粮柜而放声讨论。

  高档的店面与生意的冷清形成反差,这在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亮看来,问题久已有之。此前与易买得做过多次交流的他认为,一方面易买得本土化方面做得过于保守,很容易陷入自己过去在韩国的经验路径中,对于这么庞大的系统不可能说改就改。另一方面,易买得在用人方面的“乡土情结”太严重,管理层、核心层甚至办公层面的许多人员都是韩国人,以为他们更能够理解自己的文化和管理理念,沟通方便,对经营模式容易接受、传承。但这反而让易买得陷入亏损的泥潭,迫使其进行调整。

  调整还是退守?

  据韩国媒体报道,因业绩不佳,易买得计划将经营战略中心从华北地区转往西北内陆地区,并出售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共十余家分店。同时,公司可能还将在中国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希望借此加强公司相关业务。

  据了解,易买得此前已经就打包出售这些门店与潜在的购买者进行了谈判,不过最终因为收购价格上的分歧导致谈判流产。目前易买得方面继续就相关门店的出售进行谈判。

  虽然华润和欧尚都对收购易买得的消息予以了否认,但就目前易买得在上海的品牌影响力和盈亏状况来看,这样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甚至有专家认为,易买得早该调整发展战略了。

  在汪亮看来,如果上述出售门店的消息属实,那么这对于一向在发展上比较谨慎的易买得来说,也是难得的挑战,因为易买得在上海的许多门店都在韩国人集中居住区,中国消费者对其经营方式并不认同,但韩国消费者的数量毕竟太少,所以亏损是正常的。

  在亏损无法扭转的情况下,往西北地区发展,对于在发达城市竞争力稍弱的易买得来说,退守二线城市可以说是明智选择。易买得现在的门店基本上在长三角,竞争非常激烈。对于易买得来说,如果再不调整布局,“灭顶之灾”并非危言耸听。

  但是汪亮对易买得的新调整也有担忧。他认为,眼下也有许多大型连锁企业早已瞄准了西北地区二线城市,对于他们来说,是扩大市场;而对于易买得来说,则是从一线城市退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易买得仍然承受不了激烈的竞争的话,是不是还准备往三线城市退呢?

  所以,汪亮的建议是,易买得去二线城市发展要趁早,先去抢好地盘、好地段,否则只能吃人家“剩下的饭”。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zhhz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