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的人改善生活

王明刚

公告

喜加佳营销中心:http://xi-jia-jia.taobao.com/一份试验田了解零售业的发展,成了我的业余爱好;去发现企业的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成了我的学习方向;如何创业,如何提升自我,有益于他人和社会?成了我思考的重点; 让更多的人改善生活,成了我的最大追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人友,创万年业",鲁冠球的这个"四万",也成了我的梦。 起点,思索,出发,探求,出路?人在旅途,寻寻觅觅,出路还在前方。 出发,与朋友结伴而行......

统计

今日访问:77

总访问量:2317991

中美不可同日而语的“感恩”

2014年11月27日

评论数(3)

今天,是美国的“感恩节”。

随着经济全球化,美国凭借在经济、军事上的霸权,其影响力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张。中国在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美国的生活方式也慢慢地渗透到中国来,感恩节也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熟知。

也许,很多人会想,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为什么没有自己的“感恩节”呢?作为华夏儿女,每个中国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家人的手足之情,感谢师长的栽培之恩,感谢朋友的帮助之恩……,感谢那些有恩于我们,方便于我们的人,也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为每一个公民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

感恩,本身是美好的,美国老百姓,也是善良的,但从美国的“感恩节”的历史来看,美国资本主义统治者的“感恩”却是伪善的,虚假的,欺世盗名的,是强盗们的狂欢节,而不是对他们恩人的感激与回馈。

 

  一、感恩节与印第安特科抹人的诅咒

  1、感恩节是印第安人的受难日

从感恩节的由来来看,却怎么也看不出这个节日的光鲜和温馨的地方,倒是充满着掠夺与被掠夺、杀戮与被杀戮的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起源于1621,这年9月,一批102名英国清教徒移民,乘着五月花号轮船到了北美大陆,在马萨诸塞的普利茅斯登陆上岸定居下来。第一个冬天,由于食物不足、天气寒冷、传染病肆虐和过度劳累,这批清教徒一下子死去了一半以上。第二年春天,当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了清教徒谷物种子,并教他们打猎、种植庄稼、捕鱼等。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清教徒们当年获得了大丰收。为了庆祝丰收,感谢上帝的恩赐,加强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和睦关系。162211月下旬的星期四,清教徒们和90名印第安人欢聚一堂,庆祝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感恩节,这就是感恩节的由来。

好客而善良的印第安人,给予清教陡以食物、并教他们打猎、种植庄稼、捕鱼等生活方法,虽有第二年短暂的感恩庆祝团聚,却招致日后几百年当中,他们的后代被屠戮迫害的命运。从这个因果关系来看,这感恩节并没有什么人性的温暖,更像是鳄鱼的眼泪,善良的印第安人不知这“鳄鱼上岸,来者不善”,不仅让凶残的殖民者爬上了岸,并让他们繁衍生息,让“鳄鱼”们下了蛋,引狼入室、养虎为患。

他们对移居而来的欧洲殖民者的恩惠,并没有为他们带来善意的报答,而是恩将仇报的杀戮,来到美洲的欧洲殖民者,带给当地印第安人是毁灭性的灾难。大量印第安人被奴役甚至屠杀。据统计,殖民时期,西班牙所属的领地有1300万印第安人被杀,巴西地区有大约1000万被杀,美国西进运动中又有100万左右印第安人被杀。

 

  2、欧洲殖民者对印第安人恩将仇报

《世界通史全编》有这样的文字:在当时世界文明的国度美国(这里指美国独立前的十三个殖民地),这种种族灭绝政策,来得更加凶残。他们一再提高屠杀印第安人的赏格。那些谨严的新教大师,新英格兰的清教徒,1703年在他们的立法会议上决定,每剥一张印第安人的头盖皮和每俘获一个红种人都给赏金40镑;1720年,每张头盖皮的赏金提高到100镑;1744年马萨诸塞湾的一个部落被宣布为叛匪以后,规定了这样的赏格:每剥一个12岁以上男子的头盖皮得新币一百镑;……每剥一个妇女或儿童的头盖皮得五十镑!’”

1783年,美国独立以后,对印第安人的屠杀和虐待并没有丝毫收敛。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为了开拓疆土,美国政府把印第安人驱逐出祖居地。1811年,时任美国将军的威廉·亨利·哈里森率领的军队,在蒂皮卡诺大战中一举击溃了著名的美国印第安人首领特科抹人和他的军队,并对印第安人实施了残酷的屠杀。愤怒的特科抹人对美国人施加了咒语。诅咒是这样说的:我告诉你,哈里森将死。继你之后每隔20年,每个在尾数是0的年份当选的总统都必须在任上死去。这就是有名的印第安特科抹人的诅咒。

1830年,美国政府通过《印第安人迁移法案》,规定东部的印第安人要全部迁往密西西比河以西的为他们划定的保留地中去,实行种族隔离和迫害。印第安人长期遭到屠杀、围攻、驱赶、被迫迁徙等迫害,人数急剧减少。到20世纪初期,只剩下30多万人。直到1924年,美国国会才通过了《印第安人公民资格法》,宣布凡在美国境内出生的人均为美国公民。

由此,从感恩节的形成过程,不难发现,美国人为了感谢原住民印第安人的恩情,而做了怎样的“感谢”?从1622年的第一个感恩节,到1811年的特科抹人的诅咒,印第安人从原有的3000万,到20世纪初期,只剩下30多万人。欧洲殖民者带给他们恩人的,是灭顶之灾。就如当年日本军国主义,打着“大东亚共存共荣”的旗子,执行的却是烧杀抢掠的“三光”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冠冕堂皇的托词后面,包藏着多么残忍的狼子野心。

3、美国现代的感恩节已经没有了他们恩人的影子

美国独立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和灾难史。“从头到脚,全身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常,基督徒按照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美国自1863年将感恩节定为全国性的节日,庆祝的不再是曾经给予他们巨大帮助的印第安人,而是“上帝的恩赐”。

感恩节上的食品,是大量的被烤熟了的火鸡,而被美国总统在节日这天“感恩”赦免的,也是一只火鸡。大量被宰杀的火鸡食物和一只被幸免的活的火鸡,多么像被屠戮的印第安人的命运,被用来标榜善良、宽容、对爱的回报的感恩节,在大批的火鸡被宰杀之后,再用放生这种黄鼠狼给鸡拜年的方式,表达感谢!是多么的伪善!如果用这样虛情假意、欺世盗名的方式,再来感谢他们原本的大恩人印第安人,这出滑稽戏也实在演不下去了。


二、不同的“恩”

什么是恩,在美国的表述中,感恩节是Thanksgiving Day,是对别人给予自己的感谢,而且是进行时态的“giving”,是当时当地的“Thanks”,而没有过去时,也没有将来时,受到别人的帮助,得到别人的恩惠,“谢谢”一下,就算扯平了,两清了,想互抵消了,谁也再不欠谁的。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感恩的并不多见,而更多地是讲“报答”、“ 报恩”。“恩”在中国字典中的含义,是“因心而生”的一颗爱心,是一颗上承自祖先、下推至子孙的爱心,总括来说,恩是爱心的承启和转推,是累世传承的慈爱。将中国的“报恩”翻译成英语,是pay a debt of gratitude;requite favours;repay an obligation 是恩义(gratitude),是善行(favours),是义务和责任(obligation),而全然不是给予、赠送(give)。中国的报恩是对爱的传承,而不是美国Thanksgiving“对给予的感谢”这样肤浅。中国文化中的恩与美国感恩节中所谓的“恩”,不可同日而语。

 

三、为什么要报恩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各家各派,对“报恩”的具体表达方式不同,但各家的思想体系中,对报恩都有非常系统的论述。具有代表性的,儒家讲“仁爱”,道家讲“积德”、佛家讲“慈悲”。三家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报恩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培养“报恩”的心态,是达到圆满人生的最佳途径。

 

1、儒家:修身的需要

儒家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完善,要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一步步推展的过程。而要达到仁爱,就要修身,就要讲道德。在《孝经》当中,孔子把孝上升到“道”的高度,孝是“至德要道”,“ 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并且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那什么是“孝”?《周书》说,“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礼记·祭义》说,“众之本教曰孝” 。《国语》说,“孝,文之本也。” 《左传》说,“孝,礼之始也。” 从中国的造字法来看,“孝”的本意,是一个老子把右手放在儿子的脑门囟上,也就是佛家的醍醐灌顶,长辈给晚辈灌输智慧,也就是智慧的传承。把孝与报恩融合在一起,就自然成了累世对爱的传承。

儒家认为,一个人若能“孝”,那么他便自然具足其他一切优秀的德行,至少也是十分有利于形成其他优良品德的。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而且,孝道统领了儒家的仁,可以很好地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统一起来。“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儒家通过“三纲”“ 四维”“ 五常”和“八德”,建立起了人与人之间“五伦”的人伦关系,强调“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大到治理国家、小到为人处事都要遵循孝道。

 

2、道家:积德的需要

道家文化是以阴阳为基础,在劝人向善的过程中,更强调“积德”的重要性。在道教的经典著作《太上感应篇》当中,提倡积德累功,慈心于物,从家庭、社会人际伦理关系出发,强调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的立身处世准则。在道教另一部典籍《文昌帝君阴骘文》中,提出“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报答四恩,广行三教。”“济急如济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更加强调修行过程中“积阴德”,做好事而不留名的重要性。

《文昌帝君阴骘文》以正面的劝导宣化为主,《太上感应篇》以反面的惩罚为主,从正反两个方面教化人们积德行善的重要性。

 

3、佛家:慈悲的需要

佛家是基于因果来阐发博爱与慈悲的思想,讲“因缘和合”,以度化众生为目标,认为“人人都与我有恩,人人都是我的助缘”,立足自度度他、教化成佛,具体到专门讲“报恩”的佛教经典,如《大方便报恩经》、《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和《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其感恩的逻辑完全是基于一个朴素的日常事实,即,因为父母生我养我,于我有恩,所以我要孝敬父母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就是专门宣扬此一由“感恩”而“报恩”的“孝”的理念的。在《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佛首先例举了“父母十恩”,即:第一怀胎守护恩,第二临产受苦恩,第三生子忘忧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干就湿恩,第六哺乳养育恩,第七洗濯不净恩,第八远行忆念恩,第九深加体恤恩,第十究竟怜愍恩。

佛在《善生经》中提出了“六方伦常”和“事敬五事”的人际关系当中的道德义务。六方是指“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党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婆罗门、诸高行者为上方。”六方伦常主要阐述了父母与子女、师生、夫妻、朋友、主仆(领导与下属)、沙门与居士的关系。如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规定,“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父母复以五事敬亲其子。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须。”对师生、夫妻、朋友、主仆之间的事敬五事,也有具体的描述,在此不作一一赘述。

中国传统文化在儒释道三家的互相融合和诸子百家的争鸣过程中,不断繁荣发展,综合起来看,各家都从不同侧面强调“报恩”在修身、修行、修持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归纳起来,中国的“报恩”文化,都是在规范社会中人的责任与义务,使人们生活处于通达和顺的状态,人与人之间和睦有序相处。客观上,也为协调社会关系,培养人的积极心态和良好的价值观,发挥着调和作用。

既然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这么丰富的“报恩”思想,那为什么作为礼仪之邦,中国反而没有“报恩节”,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从传统文化中,各家所讲的修身、修持、修行,都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时时处处,须臾不离。道德修养是人的精神食粮,如同吃饭一样,总不能设个“吃饭节”吧?如果照搬美国,设什么中国的感恩节,未免有些画蛇添足。


  四、如何报恩

我们不但要看别人说了什么,更要看别人做了什么。不能因美国有个听起来很光鲜的感恩节,就轻易去效仿,而不去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从他们这个所谓的“感恩”过程中,看看这些欧洲殖民者,到底为他们的恩人做了什么,并引以为戒。真如所标榜的那样的,散发着人性的光辉,还是刽子手的虚情假意,冠冕堂皇的欺世盗名之词,实际上只是强盗们的狂欢?

我们文化当中的报恩思想,讲求的是对爱的传承。人的发展,需要均衡的发展。正如树木花草,之所以能茁壮成长,是因为它们不断地吸收充足的阳光、水分、空气和养料,同样地,我们人类要达到圆满的人生,也必须在个人成长的最重要的方面均衡地发展,锻炼健康的体魄,有个好的身体,增长学识和智力,有个清醒的头脑,加强对他人的关心,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洁净的心灵,有个宽广的胸襟。人在精神上的成长,比身体上和知识上的成长更加重要。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能不能报答得了别人的恩,是能力问题,而有没有这个报答的心,则是修养问题。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要达致通达和顺的人生境界,抱持一颗报恩的爱心,就能更好地汲取生活中的阳光雨露,在报答中收获,在付出中成长。基于心灵成长的日常修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基于个人发展的精神超越,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多从积极正面方向看问题,提高自己的包容心;基于社会关系的协调,参考儒释道三家的报恩思想,与人方便。自立立人,自达达人,处理好自己与家人、与社会之间的人际关系,积极面对人生,并能推已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爱心承启和转推开来,并能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但对于强盗和刽子手,决不能像印第安人那样,如东郭先生给狼讲仁慈,农夫给蛇施怜悯。给残暴的敌人,应是长枪,而不是善良。


  (王明刚)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王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