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古谭,水哥论道

《中国好声音》中的传播关系

2012年08月26日

评论数(0)
中国好声音以他特有的风格风靡大陆,甚至影响到港台海外,趋之如骛。我本身不太关注这类选秀节目,却也被吸引,先是兴奋,后是失望,最后平和。什么原因呢?因为最近再研究《传播学概论》,我就从书中观点就这两方面做一下自我剖析。

我与中国好声音建立起传播关系的整个过程:

妻子跟我提及
我没有在意
同事跟我提及
我有些触动
与妻子一起观看
我很兴奋与激动
我将所有中国好声音的前期视频全部观看完,更加兴奋,同时建立了关注点:那英、哈林、李代沫、吉克隽逸、徐海星等
同事与我的讨论,我开始加入反馈
我仍是更多的关注视频
七夕节活动XX好声音团队活动
开始网络搜索一些关于中国好声音的信息

观看刘欢团队PK,发现很多不如意,李代沫是最大
开始搜素中国好声音的更全面的信息,更多的是关注负面内容。徐海星的虚伪,导师背后的暴利,栏目组的功利
开始对前期的热情怀疑,开始觉得观看的时候有东西影响自己美好的情绪,我不知道还会怎么关注,产生怀疑
。。。。。。
过程梳理完毕,开始进行传播学理论的验证阶段。

先说兴奋,因为这档栏目着实吸引了我,让我关注,让我追踪,个别片段研究了多次。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盲选独树一格。就像栏目组宣传的那样,真正的只听声音来判断歌手好坏,这无形中增加了公允性。公允契合了我性格中的点,建立了对接。形式怪异,导师要背对选手,增加了我的好奇,也切中了我性格中的点。这是传播过程中双向传播发出与反馈的问题,即A类传播与B类传播的互动过程。我接受信息来源的渠道,先是妻子的口诉,我没有在意。后来听同事提及,心中有了一定的触动,属于二次提及。与妻子一起看中国好声音,听节目介绍,哦,观点与形式就如刚才论断那样,切中自我需求的点,兴趣爆发了。这个过程是传播过程中的A类传播中的劝说与说服行为,只是它运用的载体为它影响的人(我妻子,朋友)影响我,又通过栏目自己来强化我,我的B类传播反馈就是我接受了,很愉悦,很高尚的节目。这个关系现在的架构是美好的。
其次,传播关系中的关注点,即建立关系并有效反馈的符号信息点,并不断的刺激与验证。有什么呢?人物、故事、声音。人物最先接受的不是选手,而是导师,其中那英的随性让我突然有种很美好的感觉,对一个人有了新的了解,进而喜欢,想自己发掘。哈林的口才是一流的,让我感到奇怪,他一个歌手怎么会这么厉害,后来猜测是来自台湾这个社会的教育,再后来得知他做过很多年的主持,这个疑问带我走出了很远。杨坤的第一感觉就是他不够级别,后来也证明了自己的猜测,原来他是在汪峰与孙楠之后的待选人员。还有选手李代沫的幽默,吉克隽逸的活力,徐海星的做作等等,都建立起了关注点,即感情好恶已经贯穿于节目中并作出评价与描述,中国好声音这个时候已经成功了。故事中的台湾歌手张玉霞让人纠结,寻遍了关于她的信息,进而增强了他的好感。而其他歌手提到的故事听一半信一半。声音就是几名歌手的声音打动了我,如刘悦、郑虹、李代沫、吉克隽逸等,有很深的印象。这些关注点是零星散碎的,但是集合起来就是一个很大的力量,关注的力量,已经远远超出了中国好声音的宣传本身。它能做到把观众带到节目前来就是成功,而歌手与导师的关注点才真正的决定这档节目的吸引力。
中国好声音栏目的A类传播与我的B类反馈做的越来越紧密了。这个时候我很兴奋,他们的传播效果也出来,我们建立了很好的默契。
再说失望,事情发展到第二阶段,即团队PK战的时候,我的兴奋被遏止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中意的选手李代沫意外出局,徐海星虚伪的眼泪却胜出,我突然觉得我的关注点被截断,反馈过程中出现了意外,就开始思考中国好声音传播过程中的单向传播内容?它们说的是不是全是真的?是不是要仔细的挖掘一下。恩,再找资料一查,发现很多负面信息,如栏目组选秀的挖墙脚行为,歌手的选择由栏目组有针对性的选定(如张玉霞是被邀请过来的,关喆本是已经很有名气还来参选等等),徐海星的负面信息等等。这些信息点的反馈又与前面已有的信息点进行了融合,最后得出的结论很失望,又是一次炒作,又是虚伪与欺骗,大有痛恨的感觉。我要抨击中国好声音栏目组及歌手了。
事情发展下去也就会是这样了,要不鄙视,要不无视。这是最后的结果,可是有一点会是这样,前面的兴奋被否定了,被失望代替了,那这个传播过程真的无意义了。应该不值,要有收获,想起了以前看超女周笔畅那期,那个时候什么都没有想,就是看,也没有负面信息,现在还留有美好印象,这就是传播的价值。事有凑巧,今天又读到一条传播学概念,叫娱乐关系。娱乐关系本身就是以一个艺术作品做定义,它不需要一些信息的真实性。这种传播关系可以虚幻出一些美好,比如诗歌,比如散文,比如神话,有很多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概念,让人幻化到一种境界,想象它的美好。这种传播关系本身就是存在的,是要给人以一个虚无而舒服的状态,成为一种传播形式。整个传播过程发展到现在,我的一个状态已经做了几次改变与调整,应对不同的信息符号带来的冲击与改变,最后有个交集,共存下来。
(关于传播学的思考还在继续,敬请关注!)
 
 
高山流水,难觅佳音;君之所至,耀辉厅室。共享今文,畅聊天下;怀梦古谭,赞我中华!欢迎光临水哥微信公众号:今文古谭,这厢有礼了!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toward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