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几度

吳儁宇

公告

作者系独立撰稿人,钛媒体、品途网2016年度十大作者,腾讯科技2015年度最具影响力自媒体。关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以及数码家电的产业融合,文章在界面新闻、今日头条、搜狐科技、腾讯、新浪、网易等30余家平台发布。

文集

科技(5)

统计

今日访问:1067

总访问量:5366179

为何百度、微软、亚马逊、谷歌新财报都在谈云?

2019年02月22日

评论数(0)

联商专栏:数学家高斯在《测量世界》里提到过这样一句话:

当你站得足够近,你可以发现事物运转背后的精妙机制;当你站到足够远,你能够看到万物运行的整体轮廓。

云计算就是这样一种既可以让人“站得足够近”,又可以让人“站到足够远”的业务。这项业务正在成为百度财报中的最大亮点。

2月22日,百度公布了2018财年第四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百度云首次公布了其业绩数据:百度云业务在2018年第4季度已实现营收11亿人民币,比2017年第四季度营收的两倍还多。终于,百度云跻身国内云计算前三。

从2015年正式开放运营,到2019年2月百度发布2018Q4财报首次公布云业务收入,百度云历经4年终于揭开“神秘”面纱,AI商业化落地能力凸显。

“豹变”这个词常常用来形容不知不觉中平凡化为卓越。用“豹变”形容来百度云这四年来的变化还不是很准确,“竹变”可能再合适不过了。

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cm。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

百度云的成长,近似乎竹子的生长过程,4年扎根终究迎来了今日的爆发。

“竹变”已经开始

要知道,亚马逊、微软的开年财报以及腾讯最新的第三季度财报都把云计算列为了重点,这次的百度也不例外。外界解读称,“百度有了新的业绩增长点”。

我们可以仔细看一看百度第四季度的财报数据。本季百度营收2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

百度云首次在财报中露面——百度云Q4营收破11亿,跻身国内云厂商第三,仅次于腾讯云。

百度云营收占百度第四季度总营收的4%。对百度来说,这是网络营销、爱奇艺收入之外的第三大收入。虽然目前看起来比重并不高,但是未来成长空间是不可想象的。

要知道,国内云计算市场处于爆发增长期。2018年第一季度我国的用云量同比增长138.6%。工信部发布的《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中预测,到2019年,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达到4300亿元。

亚马逊AWS、微软Azure、阿里云这些云计算巨头每一季营收和上一年同比增长相比,都在40%-90%之间。

以刚刚过去的四季度为例,微软Azure和阿里云的增速分别高达76%和84%。亚马逊AWS因为体量较大,同比增长45%。

谷歌云计算业务的新老板甚至因此眼馋,定出了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希望有一天能从云计算业务中获得比广告更多的营收。

对百度云来说,接下来每个季度可能都会迎来同比60%以上的增长,未来会成为财报中的重要支柱。这种增长将和竹子的成长速度一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云计算带来的利润也相当可观。AWS的收入仅占亚马逊总销售额的10.3%,但其21.8亿美元的营业利润却成为亚马逊的利润支柱,占其总营业利润的57.5%,有力拉动了亚马逊的整体利润。

事实上,在后来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中,百度CFO余正钧在面对分析师Binney Wang的提问时就提到:

我们加速投资的领域是云计算。正如李总(李彦宏)所说,我们正在这个领域取得非常不错的发展势头,让我们为扩大来年的业务规模做好准备。大家也知道,我们实施的每一个增长计划,重点也是为了实现营收增长。因此,随着我们今年专注于在这几个领域扩大投资,我们正在获得非常积极的运营数据。有鉴于此,我们应该会看到公司营收会在未来几个季度加速增长。

虽然目前爱奇艺会员服务、云服务及其他业务被统一归在“其他营收”之中。 不过,基于目前国内云计算市场空间的高速增长以及百度云自身的成长性,我们可以推断,在未来某个财季,百度云大概率会被单列,作为收入结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投资人审视。

历经四年的扎根

“竹变”当然离不开前面四年的铺垫。过去四年,百度云一直处于扎根阶段。虽然相比阿里云这样的竞争对手显得略微低调,但是一直在为弯道超车做准备。

1、从战略上看,长期坚持ABC战略,坚持开放战略

在别的公司都仅仅只在谈云计算的时候,2016年百度云便提出了“ABC”的战略,坚持让AI、Big Data、Cloud Computing进行融合。

长期战略坚持使得百度的ABC全栈能力突出,不仅拥有云服务框架ABC STACK2.0,而且还全面开放150多项人工智能能力,9个开源开放的大数据服务能力,以及10种计算实例等基础云服务能力 。

2、从业务上看,与百度大脑、DuerOS、Apollo融合,成为百度AI战略落地窗口

百度大脑、DuerOS、Apollo面向的客户主要集中在ToB、ToG市场,不管是智能家居、工业互联网还是智能交通方案,都离不开云计算在背后做支撑。

百度过去一年不断和各个城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参与进城市交通、工业、政务、安防的智能化之中,这为百度云业务的落地开拓了市场空间。

百度云2018年战略发力银行、保险行业,并且在智能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智能家居等IoT领域与北汽新能源、博泰、宝武集团等国内多家企业达成合作。

这一系列业务拓展都在当地撒下了种子,协同带动了百度云的落地,也是今天百度云之所以能取得同比增长超过100%的主要原因。

3、从技术上看,百度云正在悄然弯道超车,布局云计算的下一个时代

这次央视春晚红包背后就是百度云在做支撑。过去四年和客户的合作中,百度云的技术领先性和AI差异化使得在行业顶级客户群体中形成了“口碑”效应。

2018年12月,百度云ABC Inspire企业智能大会上,百度云的智能边缘计算平台OpenEdge便宣布全面开源。

在今年CES上,百度再度发布边缘计算开源产品,百度云的边缘计算能力正在国际上获得越来越大的关注度。

百度云已经悄悄钻进了云计算的下一个时代的窗口。

4、从组织上看,架构了起适合未来“AI+云”的事业体系

去年12月,百度组织架构整合,决定升级“ABC智能云”业务战略、加速推进“云上百度”的进程。ABC智能云事业部升级为智能云事业群组(ACG),同时承载AI To B业务和云业务。

一般重点业务或者成熟业务才会提到如此之高的等级。当时这一举动很大程度上表明,云计算成了百度的重点业务。此次财报云计算业务收入被拎出来,和当时的组织架构调整遥相呼应。

事实上,百度AI业务落地服务客户的过程中高度依赖云计算,组织架构调整也是为了更加良性地释放自身技术优势、产品业务优势和生态优势。

百度这次组织架构调整实际上也是为了应对云计算业务的增长,让云业务和其他业务展开更好的协同。

“云+AI”的胜利

对百度云来说,“竹变”也是“云+AI”策略的胜利。

AI必需具备三大资源——计算资源、算法资源和大数据资源。云计算和AI本身就是一体两面的孪生兄弟,谈云离不开人工智能,谈人工智能也离不开云。

过去一年来,百度不管是智能交通、智能城市、智能工业这些业务线的探索,几乎都有百度云在背后加持。

我在《百度2018财年:雨伞战略+新引擎》一文中提到,百度当下“决胜AI时代”的部分一共有四台引擎,分别是Apollo为代表的自动驾驶业务、DuerOS为代表的智能家居业务、智能交通方案以及工业人工智能。

这四台引擎都离不开云计算在背后作为支撑。云计算就是百度这四台AI引擎的燃料。

反过来看,这些业务高度依赖云计算,一旦开始商业化,就会迅速拉高营收,成为财报上的重要支撑,而且成长性极好,增速极快。

李彦宏在财报后的内部信中就提到:

百度智能云的平台优势和行业影响不断拓展,使更多用户、客户和合作伙伴从中受益,对于AI商业化的探索也正在拨云见日。第四季度,百度智能云的客户基础也在显著提升,我们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正在向电信、交通、工业制造、金融服务等领域广泛渗透。

对百度来说,“云+AI”一方面可以通过具体AI业务的落地,推动ToB、ToG客户部署百度的云服务产品,带来云营收;另一方面也可以“反哺”云技术,积累大量数据、经验,反过来迅速提升模型精确度,带来技术提升。

虽然说,百度云目前营收排名国内第三,和前两个对手存在一定差距。但要注意的是,百度云和腾讯云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假以时日百度云很有机会跃居第二。

百度云的机会可能在于以下三点。

1、提供基础设施化、一站式、差异化的云服务,形成“交钥匙+拎包入住”的方案;

2、垂直行业纵深突破,在不同细分领域发展出“云+AI”的产品能力,谋求对更多ToB、ToG客户的服务。

3、以边缘计算为突破口,对其他阿里云等云计算巨头发起冲击,谋求在5G+IoT环境中的市场地位。

当然,这一切都有待时间检验。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说:

企业有必要对创新的七个机会(意外之事、偏差、需求、产业结构变化、人口结构变化、认知变化及新知识的获得)进行分析,仅仅保持不掉以轻心是不够的,必须做系统性分析,必须系统地探索创新的机会。

百度云过去以及现在做的事情,几乎都是如此——围绕“云+AI”的创新空间不断扎根,寻求新机会。

----------------------------------------------

作者:深几度,独立撰稿人,微信号852405518,公众号“深几度”,欢迎署名转载。

作者系钛媒体2015年、2016年、2018年度作者;

新浪创事记2018年度十大作者;品途网2016年度十大作者;

腾讯科技2015年度最具影响力自媒体;

关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数码家电的产业融合,文章在界面新闻、今日头条、搜狐、腾讯、新浪、网易等40余平台发布。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吳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