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威观察

王子威@零售威观察

公告

王子威,独立新零售分析师、《零售威观察》创始人。从全球视角来关注零售、消费和流通产业的变革,为国内“新零售”、“新消费”领域的发展提供一手的全球创新案例分享、企业战略分析和前瞻性观点,对Costco、亚马逊等美国顶级零售商有深度研究。微信/QQ:2560568292

文集

统计

今日访问:495

总访问量:8872253

沃尔玛“实体店+自提”战略怼死亚马逊

2017年04月14日

评论数(0)

近年来,代表“未来零售”和“过去零售”的亚马逊和沃尔玛一直在“相爱相杀”,基本只要亚马逊搞点什么,沃尔玛就会山寨一把——不过,二者虽偶有“动手”,但更多还是处于相互“逼逼”的阶段。

在本周,沃尔玛依仗着自己海量实体店资源,直接“糊在亚马逊脸上了”,因为沃尔玛在推广“线上下单线下取策略(Buy Online, Pick-up In-store)”的同时,公开表示,如果用户选择此项服务,将会获得折扣。

周三(4月12日),沃尔玛美国区电商主席、CEO马克·罗尔(Mark Lore)表示,从4月19日开始,“取货折扣项目(Pickup Discount)”将正式启动,消费者网上下单后,如果选择的配送方式为“店内自提”,则享受此折扣——不同产品折扣不同。目前符合此项服务的商品数量在10,000种,在6月底将会扩展到100万种。

作为前电商网站Jet.com的CEO(2016年,沃尔玛以33亿美元的报价收购了Jet.com),马克·罗尔表示,6700+辆配送车可以让沃尔玛以极低的成本将商品从配送中心送到制定店铺,同时这还将传统的最后一公里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

▲沃尔玛官网截图,橙色面板上写着“免费配货到店,更多选择”

对比沃尔玛和亚马逊就会发现,亚马逊是偏“轻资产”的,这使得它可以像熊孩子一样做各种“小实验”,而沃尔玛这种传统实体零售商是绝对的“重资产”——其中店铺和人员成本是非常恐怖的。

因此,沃尔玛的核心就是如何重塑自己的实体店,让店铺不仅仅能卖东西,还能做更多。这方面,沃尔玛的尝试很多,甚至还搞出过金融转账服务(因为美国大约有30%的消费者没有得到任何银行服务,同时美国银行的转账费用高的惊人。当时当沃尔玛宣布此项服务后,多家银行估计瞬间跳了下水)。

而且要说一句,虽然亚马逊的电商销售额占全美电商业务的一半,但是沃尔玛也不虚,因为数据显示,沃尔玛的渗透率达到95%,亚马逊只有42%!

▲2016年美国零售商、餐厅的用户渗透率排名,Top5分别为沃尔玛、麦当劳、塔吉特、沃尔格林(药店)、Dollar Tree(一元店)

所以,真正要想和亚马逊硬碰硬的话,还是要从零售方面怼——尤其从亚马逊不擅长的地方下手。

沃尔玛和亚马逊可以说是世界上供应链体系最为成熟的公司了,然而,亚马逊必须将商品送到消费者家里(还有一种是店内的“收货箱”),因为亚马逊相当于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B2C模式。

而沃尔玛尽管也是B2C,但是由于有实体店铺的存在就可以以店铺为节点实现B2b2C(中间为了区分使用“b”,指店铺),这其中B2b肯定自己做,而且可以和传统的配货一起做——大型配送中心的机器人已经可以让配货变得越来越容易了,沃尔玛只需要把这些商品一道运过去就可以了。

而b2C阶段就出现了两种模式,即店配(Ship-from-Store)和自提(也可以说是“配送到店”,Ship-to-Store)。

毫无疑问,店配再次走上了最后一公里的老路——尽管成本稍微低一些,而且还有商品从哪里来的问题(例如从店内的库存走还是别的方式?),而自提就成了新的选择。

对于零售商来说,消费者“线上下单后店内自提”的好处除了转嫁最后一公里成本之外,还有个重要的事,就是消费者进店了,“进店意味着购买的可能”,这算是零售圈的共识,而且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

▲美国各年龄层用户在线下提货后,进店消费的比例(调查时间2017年2月)

还有一点,沃尔玛做这一切并非从零开始,这一套逻辑、算法早在Jet.com时代就让马克·罗尔玩熟了,几乎可以拿来就用。

同时,对于沃尔玛的消费者而言,这种方式除了能有个折扣以外,还解决了沃尔玛一直“饱受诟病”的比价策略,尽管消费者在通过沃尔玛App在线下支付后可以马上得到比价返钱,不过它是和这家沃尔玛周边的实体店进行比价,而不是和网络进行比价!

最后,去店内取货的消费者还会发现,自己并不是去前台取货,在某些店铺是去“取货塔(Pickup Tower)”取货。这个“塔”正是沃尔玛在2016年万圣节测试过的——消费者只需要去取货塔,扫一下自己收到的二维码,就可以等到自己的商品掉出来,整个过程不会超过1分钟。

▲沃尔玛的店内“取货塔”

文/王子威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王子威@零售威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