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之刃

我眼中的数据

2013年07月31日

评论数(12)

  大学毕业自谋职业的时候,如愿地加入了我非常想加入的那家公司。被分到了市场部实习,承担了一份实习生的工作。那时我有一项工作是分析促销“数据”。分析的很惨,经常地被主管批评为“主观,盲目,瞎胡闹!”。有一次,分析一个单品促销时,主管给上了非常非常重要的扭转我商业观念的一课。我当时所做的分析报告里有一种主观倾向,认为自己门店销量上升就一定能够把竞争门店的销量给挤压掉,主管给我了异常严厉的批评。他告诉我,除非我有直接证据证明这一点(他说的直接证据是让每一个买此单品的顾客都证实自己本来是想在竞争门店买的,看了这里便宜之后,才转而到这里买这个单品的。当时我是没有直接证据,后来门店的经验告诉我,根本就没有这种事情。),否则不能用自己的增长来臆想对方下降,要把所有的眼光和思维盯在怎样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上。

  另外一个采购同事有一次和我吃饭的时候则给予了我另外的意见,促销做的什么样子有时候市场部是不知道原因的,原因只有我们采购组的人才知道,所以,你做的东西虽然很辛苦,其实没什么用。我非庆幸自己的职业道路上有这么多严厉但是忠实的朋友,他们给了我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感觉,太多的东西,没做过就“分析”不出来。

  整个实习的六个月我很郁闷。遇到的都是否定的情绪。可能我就是不能容忍我错过一个从无知到有知的机会,毕业之后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公司里做出点自己的成绩来。

  公司对于我们的培训是很科学的,每一工种都要实际顶岗一番。慢慢地就发现了,数据和现实之间的联系不是天马行空,而是非常非常实际的。一天20万的销售,意味着多少仓库空间,多少搬运工人的工作量,多少收银员理货员,丢失物品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零钱需要准备多少。更见识了收银台数量与销售额的辩证关系。后来做了水果主管,除了把管理和补货做好之外,坚持每次到货都亲自装卸,培养对数据的手感(1000元销售的西瓜需要多少搬运力气,亲手做过后对计划工作更有帮助。)。

  后来有机会到当时的市外门店去做管理,开始接手全商场的订货工作,补完货之后,就坚持每车到货都亲自动手装卸(市外商场几乎所有货物都从物流中心发,所以基本上门店销售的每一件商品都得经我的手走一遍。每次到货我都跳到车上,让其他人在车下接),这个习惯持续了一年半。直到后来被调走做采购才停止。这些亲手的劳作很多人认为是没有必要的,甚至我的同事也这么看。耳边听到了不少这样的风言风语,这小子就会作秀,或者这小子只能出大力。我都不在乎,我当时只是心里有一个感觉,自己的双手不会辜负自己。

  后来再分析数据的时候,就得到了同事们的肯定,压在心头的一块石头总算搬走了,心里很高兴。因为工作上有了新困惑以及生活当中的原因,我离开了原来的公司。可是留在自己手上的感觉却越来越清晰,对于数据的看法,对于一些事情的预判越来越准确。于是就开始慢慢地尝试着把自己的看法写出来。

  有句话说“业绩挂帅,数据说话”,可是数据说的话自己能不能听懂,却是要亲手干一番的才能够得到的。

  某年,春节向采购订货,把去年销售销售100件的东西订了300件,采购不同意,认为太大了。向他解释,去年之所以卖了100件今年敢要300件,是因为那100件只是一上午的销量,下午就没货了。采购不同意,仍然认为我在玩使劲要冲销售,销售不了就退货的把戏。直到自己有所坚持,才又给了100件。事后把此事汇报公司,才获得重视。

  另一件事情,当数据成为了“唯一标准”后,也可能带来另外一种思想。特别是一些生意不好的门店,在压力之下为了良好的周转率这个数据指标,会不断地淘汰商品,而不是从顾客的采购的角度出发,去调整商品结构,后果就可能是数据不错,但是门店的生存机会已经被自己剥夺了。

  这样的事情有很多很多,一时半会儿也说不完。

  回到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吧,单纯的想从“分析数据”的角度去寻求提高的方式会把搞错方向。自己下场,亲手做过一遍以后,再看数据或者遇到问题的时候想法就会随之而来。

  把自己动手的过程看成是“听懂数据说的话”的过程,再去工作,就能得到更多的感悟。

  这就是我对数据的看法。表面上同样的数字,可能根本原因却是千差万别。理论认识指导实践,实践则能增强我们使用理论的能力。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ApocalypseTank。

下一篇:意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