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憧憬,越要风雨兼程

大本钟

公告

统计

今日访问:22

总访问量:75478

处在最坏的时代,当有最好的故事:百货店的2016

2016年01月15日

评论数(0)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题记

百货的过去,怎么火起来?

百货店的概念由来已久,那个苹果还只代表水果的年代,“百货”是一个特洋气的词儿。记得小时候老爸是做日化批发的,偶尔也倒倒高毛利的化妆品,一年百万流水的小生意,当时就给自己的公司起名“XX百货”。为啥?那时百货火呀!小经销公司取名百货。这就暗示了公司商品全有档次。房地产行情好大发展的那几年,百货作为一个提供多样化多品类商品的集合地作为配套载体,赶上了。回顾下彼时发展起来的原因:

1. 行业市场及相关市场景气:线下零售、房地产、居民收入、国家经济都在大的上行通道上。

2. 服饰品牌百花齐放:服装行业线下布点造品牌的黄金10年。品牌给百货的既是销售佣金。也是品牌打造费,这钱花的,双赢。

3. 资金逐利复制做模板:几家百货集团增长率保持3位数。为了是统一标准规模经济,顺带也塑造了百货自个儿品牌,培养了经营班子。

百货的现在,为何那么困难?

都说,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可那是古代。现代商业社会比较着急,不到20年就急吼吼变脸。百货店原先手上抓着的好牌瞬间都反了趋势。从躺着赚钱到持续2位数的下跌,人心惶惶,餐饮这根做体验的稻草也不能抱一辈子。试着总结下现在百货店不好做的原因:

1. 线上嗨淘渠道势起、宏观经济下行:现在问起周围的女生,平日里习惯咋买衣服?基本就是:“300块淘宝;500块专门店;1000块嗨淘;10000块境外游集中消费” 再怎么也得承认,互联网时代下消费者“聪明”了,选择多了。价格信息透明对称了。而与此同时,经济放缓倒是板上钉钉。购买力不能和房价一起膨胀,那也不能埋汰消费者越来越“聪明机智”。

2. 品牌选择增多角色对调,资金流之殇:以前百货店培育品牌,大可气盛,高扣点,各种名目的费用回收,压款。都显得理所当然。现在呢,品牌商的圈子经过了优胜劣汰,做大的选地段开专门店,退一步去知名购物中心锁定租金开支。小的消失了或者削减门店专攻线上降低营运杠杆。不是每家都有地段和招商能力做高端的时候,更多的百货沦为了不知名品牌集合地,网店线下试衣间,和临时特卖场。扩租减联的部分也丧失了对资金流时间和金额上的主动权。

3. 千店一面,定位模糊:现在众多百货的扩租减联已经模糊了购物中心和百货店的界限。保持不变的倒是“1F化妆品,2F女装,3F男装,4F儿童运动,5F床品特卖”的套路。阔张时期的统一标准的副作用体现。很多全国性百货真的标准化下来的未必是经营标准,反而是店铺定位。

百货的未来,如何预见最好的故事?

铺垫了那么多既成事实,终于要开始“谈未来”了。就像分析师推荐超跌股一样。只有反复论证了目前是底,未来才可期。

市场的主流:裁员关店、扩租减联、品牌汰换、减租谈判。整个逻辑中:处置不良资产、开源节流、稳定盈利,都是很好的营运策略。无法回避的问题是:营运本身只在维持价值,并不能挖掘利润增长。大环境不变,那能期待的也止于优于大势。

下面谈下存在的可能带来外延增长的点:

1. “配合”线上品牌走到线下。零售业的全渠道说了很多年。但“赚钱”的案例确屈指可数。也多见于“货好走量”服饰品牌商。一有内容二有流量三有利润空间。这样的全渠道是有前提假设的。百货业不同,盈利核心永不变是:“地段”。百货不管单品,只重商品销售,谈服务,管推广。想做全渠道,一直巴掌拍不响。然而在这个强调产品、强调体验的时代。线上的品牌在靠互联网快速聚气之后,需要走到线下来贴近消费者。加上线上流量越来越贵,品牌供应商渠道市场的蛋糕重切,趋势可期。

2. 合资经营套现人流。过去商业地产的三种盈利模式。第一种:用地段卖货,靠经营;第二种:造地段卖铺,靠招商。第三种:造地段卖楼,见万达。多数百货在资本复制阔张期用的是第一种,本身不是投资物业,那么没有赚到资本增值的红利。但是早入场还是有很好的基础,城市土地热卖下,当年的市郊可能是现在的次中心了。线下流量的变现不一定只靠佣金抽成费用回收,也可以是利润分成。

3. 因“店”制宜做主题。士兵总是比将军更了解前线。那个店适合做家庭消费,那个店适合做运动风尚,那个店适合做摩登街区,那个店适合做智慧商城,那个店适合小而美,那个店适合购物中心化。克服同质化的路上,因店制宜是挺好的方法。要做好的是明确投资回报的预判底线,全线业绩快速、准确、公平衡量,合理及时的激励。

@SH;2016年1月15日;晴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大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