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零售

【58】从一家健身房的盛衰看实体门店的由盛及衰

2016年09月14日

评论数(0)

一家常去的健身房,最近生意没落,许多学员都在私下预测,可能过不了多久,这家健身房就要关门。

健身房的客流日渐稀少,经营也有些惨淡。回想这家健身房一路走来,从初生到成长再到高朋满座,最后门可罗雀,不禁唏嘘万千。不管是一家健身房还是一家零售门店,内在的经营本质是相同的,一家店从繁盛到衰落,总有其原因,有客观因素,但更多的是主观因素主导了一切。

下面就从这家健身房的经营谈起,以一个第三个者的角度,看看健身房的经营出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照样可以影射到实体零售,健身房与实体零售同是要做好服务与商品,同是要面对消费者。

客观因素:市场竞争激烈,竞争门店分去了部分客流

常去的健身房有着非常好的地理环境,背靠一家公园,常以“天然氧吧”自称。这正是健身房的优势所在,练习室的外面是一片绿树和鲜花丛,夏天绿树荫荫,秋天黄叶灿灿,冬天白雪皑皑,春天鲜花蕾蕾,这让常去健身的人都被窗外的美景吸引。健身房也常以这个独特的优势自居,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毕竟让许多健身房可望不可及。健身房经常在宣传材料上重点强调健身环境的重要性。

周边开始有零零星星的健身房开业,但却没有撼动这家健身房的龙头地位,客流依然如织,在高峰期,许多器材都排不上队。

去年中秋前后,与这家健身房一街之隔新开了一家健身房,不论设施还是环境都在这家健身房之上。直到元旦,暂未对这家健身房有任何影响,但阴历年过后,客流开始减少,直到现在,客流仍是下滑得厉害。

同等情况在实体门店也能得到印证。曾经辉煌的零售商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自恃优势不放手,无视外部环境的变化,无视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居功自傲。所以,很多实体门店都是外强中干,外部看不出太大问题,其实内部早已经是一团糟。新近某一零售大鳄各种传闻不绝于耳,在外界看来是一个庞然大物突然病入膏肓,内部如何只有身在其中或许才能说得清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内部恐怕是早已千疮百孔。竞争者的增多,必然分去客流——这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主观因素之一:以创新的名义创新

元旦过后,健身房取消掉了许多受欢迎的课程开设小班制,美其名曰是为了让学员得到更精准的练习。小班课程不光挤掉了一些日常课程,还需要重新办卡。许多学员都无声地反抗,不办卡、不参加,最后才有不到十人重新办理小班卡。学员学习后,发现小班课与大班课根本没有太大差异,只是健身房增了一个收费的借口而已。小班课最终无疾而终。但小班课过后,大班课的学员明显少了许多,许多学员转换了健身地点。

学员多次反映希望取消小班课,因为小班课人少还占用场地,这对健身房来说,更是资源的浪费。健身房的人员解释说这是这俱乐部在创新,大家开始可能不适应,时间一长,就会慢慢变好的。时间证明,小班课因为课程无特色,也无特殊师资,最后只得被淘汰。

创新没有错误,错误是以创新为借口,把不切实际的想法硬推给消费者,试图让消费者为企业的创新买单。

实体零售也经常发生为创新而创新的尴尬之事。实体零售眼下最需要创新,因为外在形式增多,互联网手段层不出不穷,在如此多的变化面前,创新似乎显得极为重要。但创新要贴合实际,要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相吻合,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的实质在于内容,而不在于形式。所以,当把创新只当成形式,最终会出现健身房的结果——把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置于事外。如当下,任何企业都想搭上互联网的快车,都想与互联网结合,却不看企业自身的条件,以为只要戴上互联网的帽子,就俨然是互联网企业了。

主观因素之二: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顾合作者的利益

春天的时候,健身房大调了一次课表,把许多外聘老师的课程由18点调到了19点。写字间的下班时间大都在17点到17点半左右,下班稍一收拾刚好来上课,调到19点后,需要在办公室等上一大段时间才能上课,许多人减少了上课次数,学员减少,外聘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进而引发了劣性循环。

那么18点的时段用来做什么了呢?健身房的员工也取得了相关的教学证件,早想跃跃欲试教学。利用这次调整课表的机会,把18点的时间段全部都给了健身房的员工。但这些员工本身没有教学经验,训练基础也差,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学员多次提建议,但健身房的员工要么不高兴,要么以各种理由搪塞,课程表依然故我。到了夏天,健身房的生意就更加惨淡了。

培养内部人才本无可厚非,但不能把“自己人”的利益最大化。健身房与外聘教练是合作关系,就像实体零售商与供应商的合作。实体零售商在做业务规划时,如果置供应商的利益不顾,将所有经营中的损失都由供应商承担,没有共赢的合作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拍两散。

现在市场经营形势不好,实体零售商与供应商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烦与困难,实体零售如果此时只顾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并以损伤供应商的利益为代价,则会失去供应商的支持,长此以往,实体零售商就要陷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境地。

事实也是如此。健身房调整课表不久,许多特色课程都停止开办,听说是一些外聘教练主动解除了合作关系,但健身房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教练,只得用现有的课程“填空”,课程种类单一,学员又进一步减少。

这样的景象是不是似曾相识?实体零售商失去供应商的支持,商品无特色,无法吸引消费者,进而客流减少……恶性循环下去,最终的结果就是消费者抛弃门店。

主观因素之三:听不进建议,以自我为中心

健身房有多次改进经营策略的机会,期间许多热心的学员都提出了建议,对现行课表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但健身房的员工根本听不进去,更没有把建议反馈到经营者那里去,最终学员抛弃了健身房。

有的实体零售商也是如此,忽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只顾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一意孤行,相当于把消费者拱手送到友商和其他渠道中去。


通过分析,发现不管是一家健身房还是一家实体门店,在衰败前都会显现种种迹象,但因当时未引起经营者的重视,企业就如拖了手的缰绳,向低谷滑去。每个行业由盛及衰的速度不一样,健身房因为行业的原因,学员数量有限,一步没有把握好,立即就显现客流的下滑。实体门店则要慢得多,从盛到衰的时间要久得多,而且不容易一下子觉察,但就因为这样,如冬天在户外,寒意慢慢侵入肌体,等到发现时,早已冻僵动弹不得。看似是轰然倒塌,其实早就病入膏肓。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柳二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