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跃龙

闫跃龙

公告

在通信知名媒体工作超过6 年,担任总编;在京东工作超过5 年,
对互联网、通信、IT 等行业有深入了解和独特观点。擅长撰写深度文章、评论文章,文章不
仅传递观点,而且还能让读者获益。

文集

统计

今日访问:3949

总访问量:12915786

智算如火,浪潮如水

2022年03月23日

评论数(0)

传统确定一个蛋白质结构,通常需要几个月甚至是几年,过去半个多世纪人类共解析了五万多个人源蛋白质的解构,但是基于深层神经网络的AlphaFold仅用一年时间就将结构信息预测比例从17%大幅提高到58%。


在交通领域,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走向融合,未来城市每辆车的具体位置、每个路口有多少辆车、车移动的方向等都能用全量实时数据进行感知和调整,每年可为一座千万级人口的城市节约1500亿元,避免94%的人为交通事故,提升通行效率15-30%……


这些超乎想象的事实背后,都有同一个身影:智慧计算。《2021-2022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显示,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点,数字经济和GDP将分别增长3.5‰和1.8‰,当一个国家的算力指数达到40分、60分时,计算力对于GDP增长的推动力将增加1.5倍和3.0倍。


智算正在以蓬勃的创造力带来磅礴的推动力。


这是浪潮信息生态伙伴大会IPF这几年持续聚焦“智算”的原因所在。今年的IPF2022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正如其主题:“智算创见 数实相融”。智算从看见到创见,推动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从相联到相融。

算力算法“基建化”的底层逻辑


智算要想真正迸发出创造力,就需要算力算法基建化,即国家将算力、算法做成公共资源开放出来。” 浪潮信息CEO彭震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算力基建化,已经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而且推进迅速。在国家统筹布局下,全国性的算力枢纽工程开始建设,最近资本市场上炙手可热的“东数西算”就是如此。算力基建化,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浪潮建设的南京智算中心为例,运行一年多的时间,算力规模相当于1个小时内可以完成100亿张图像处理、300万小时语音翻译、1万公里自动驾驶数据处理,现已服务55家用户单位,覆盖了包括智能制造、气象检测和智慧交通等13个行业。

然而,为何算法也需要基建化?一方面是源自行业的进化,算法正在从专用算法走向通用算法。以前人们对神经元计算的认知比较浅,自然语义理解、文本识别、语言翻译、问答对话等不同应用场景采用专用算法效率更高,但是随着高泛化能力和高通用性的大模型的出现,无监督学习也使得开发者在模型训练初期基于高质量的数据,让AI可以自动做数据标识和训练,一个模型可以覆盖众多场景。


另一方面是源自AI落地的痛点,这几年AI很热,但在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上却遇到难题,归根结底是高昂的开发成本和技术门槛,数据的收集、标注和训练耗时耗力、复杂繁琐,相比起来,大模型催生出“预训练大模型+下游任务微调”这样更高效、简单的新模式,算法进入工业化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算法大模型就成为类似智算中心那样的新基建。以浪潮发布的全球最大规模中文人工智能巨量模型“源”为例,单体模型参数量达2457亿,训练采用的中文数据集达5000GB,“源1.0”上线不到5个月的时间,就已有超过200家单位试用,支持了100多个行业应用。


“今时四宇求新,於赫有智,智隆于算。构基建为本,利之以芯,范之以理,修之以智。革新凭其威,技艺信其敏。感世事之大千兮,未尝有极。识倏忽之人情兮,安有常则?故内引智算于先,外察渊慧于势。智能为炉兮,元脑为工,算力为炭兮,数据为铜。汇引众力,则无惧关山难越。聚用众智,则敢为智算之先。” 很难想象这段精辟解析智算的诗是“源1.0”所作,机器智能正在媲美于人。

算力算法基建化,不仅可行,而且可能。


智算新基建的三张面孔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算力算法基建化,也遇到了算力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算法的多样性、专业性和巨量化难题,能耗高企,以及生态割裂等四大挑战。


或者换句话,算力算法的新基建并不只是集中建设那么简单,它的“新”要求其至少有三张新的面孔:一个普惠的新基建,一个绿色的新基建,一个能够用起来的新基建。


一个普惠的新基建,要破解的就是业界对算力指数级增长的需求与通用CPU芯片算力供给无法匹配的矛盾,以及算法大模型高昂的成本和技术复杂度带来的挑战。破局的关键在于技术,在IPF2022上,浪潮的融合架构升级到了3.0,以数据为中心的计算架构,实现节点内存共享、跨节点级加速器共享。同时,浪潮不断强化大模型算法的升级,目前正在从单模态、自监督学习为特征的第二阶段进化到多模态、自监督学习为特征的第三阶段,未来更是升级到物理世界交互式的超模态主动学习阶段。这一切都让普惠的算力和算法成为可能。


一个绿色的新基建,破解的就是数据中心在能耗上的巨大压力。数据预测,2033年数据中心能耗将达2600亿千瓦时,2030年数据中心用电量高达4000亿千瓦时。显然,如此高耗能的数据中心,不是称职的新基建。在这次大会,浪潮高举液冷大旗,联合京东发布天枢(ORS3000S)液冷整机柜服务器,PUE低至1.1,而亚洲最大的液冷数据中心研发生产基地——天池,更是在业界首次实现冷板式液冷整机柜的大批量交付,年产量10万台,帮助数据中心PUE降到1.1以下。

如此重磅的消息发布,令人吃惊,只能说明一点:浪潮认为液冷的爆发点来了。对此,彭震表示,过去五年浪潮一直在探索液冷,现在一方面是技术已经成熟,另一方面是国家对于绿色低碳的要求,这些汇聚到一起,就催生出液冷的爆发。


显然,浪潮在液冷上的全栈式布局,就是要将液冷变成一个更为广泛使用的技术,实现大规模的普及。液冷不仅有看得见的收益(绿色低碳),更有“意外”的收获。京东的相关人士透露,数据中心用了液冷之后,就几乎不再需要风扇,带来的变化是机器没有了振动,机房变得非常安静。更重要的是,没有了振动后,硬盘磁头的寿命将能实现大幅度提升,设备故障率大幅下降。


新基建“建”很重要,但归根结底“用”起来才是关键。这也是浪潮花了很大精力构建元脑生态的原因所在。彭震说,元脑生态就是一个资源平台,聚合了众多应用开发合作伙伴,以及各种各样的算法,AIStore可以实现最新商机、热点资讯、技术趋势、AI方案的分享,而AIStation则是一个支撑和赋能平台,帮助企业迭代优化、不断完善AI生产和赋能模式。


从某种程度来说,元脑生态就是一个推动整个社会智慧化、数字化转型的类组织化的存在,为大家创造一个展现自己、彼此连接、赋能助力的土壤。”彭震这样说。


所以,算力算法新基建,不仅能建得好,还能用得好。


后记:智算如火,浪潮如水


智算如火,这是我参加IPF2022的第一个印象。


回顾这几年的IPF,从2015年的“计算+”到2016年的科学计算、关键计算、智慧计算的细分,再到2017年聚焦“智慧计算”,以及2019年提出“计算是生产力”、2020年提出“智算中心是新基建”,再到去年的“智算之道 筑基创新”和今年的“智算创见 数实相融”,智算就如同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从看见智算的力量,到创见智算的价值,智算如火,驱动数实从相知、相恋走向相爱。正如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李东红所说,“算力相关产业发展加速推动‘数实融合’,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核心支撑力和驱动力。”


这是数字化转型步入深水区的必然选择,如果说计算力改变的是生产力,那么智算力带来的则是创造力。彭震说,信息化更多的是将业务流程电子化,而现在则是用数字化描绘整个世界,这时候需要的就是算力+算法+数据三要素有机融合的智算。

浪潮如水,这是我的第二个印象。


彼得·德鲁克曾说,“没有人有能力预测未来,预测未来最好的办法是创造它。” 浪潮,不仅看见了智算的未来,同时在创造这种未来。


正如其名,浪潮有着“水”的特质,在技术维度,是持续迭代,“滴水石穿”,对技术的进化路径有着清晰的认识,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前行,从融合架构的演进,和算法的不断强化,以及液冷一鸣惊人背后的“寒窗苦读”,和发布国内首个元宇宙服务器MetaEngine都是这样;在生态维度,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初心,是“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开放态度,不断实现生态进阶。


最终,是让智算新基建梦想照进现实,算力就像“水”一样即开即用,简单而普惠。


1983年,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一书热销,该书提出“信息技术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是这一年,山东一个只有几百人的电子设备厂生产的第一台微机问世,开发者们为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浪潮,后来公司的名字也改成了“浪潮”。这是浪潮公司的名字由来。


近四十年后的今天,推动数实相融的智算正在成为新的“浪潮”,而浪潮同样站在“浪潮”之巅,让“浪潮”加速。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闫跃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