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唆麻的专栏

科技唆麻

公告

文集

科技(233)

统计

今日访问:968

总访问量:2193360

阿里投资风格开始像腾讯了?

2019年05月16日

评论数(0)

联商专栏:昨天腾讯阿里相继交出了自己的财报,腾讯第一季度营收为854.7亿元,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速再度放缓至16%,创三年来新低。净利润209.30亿元,同比增长14%。
而阿里这边也在15号发布了第四季度财报。阿里巴巴第四财季收入达934.98亿元人民币,本财年收入达3768.44亿元,同比增长均达51%。净利润为人民币233.79亿元。
一方面阿里宣布77%的新增用户主要来自低线城市,另一方面腾讯的游戏因为版权问题增速下滑,并且腾讯正在经历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的转型,可以想象的是,未来几年时间里,双方的竞争还将继续。但过去腾讯大幅领先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了。
但从最近腾讯和阿里之间的投资布局的动作,以及双方之间的关系来看,巨头之间也在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
2 月 14 日,阿里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报告,借道淘宝中国入股 B 站近 2400 万股, 持股比例占 B 站总股本约 8%。这被外界看作是放弃以云峰基金收购 A站后,阿里的第二次“二次元电商”尝试。
2 月 19 日,阿里透露,已于近日完成对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金)的入股,持有中金公司港股约 2.03 亿股,占其港股的 11.74% 和总已发行股份的 4.84%。
3 月 28 日,趣头条宣布获阿里 1.71 亿美元投资。公告称投资为三年的年息 3% 可转债,阿里有权将这笔可转债转换成趣头条的股份,约占趣头条股本的 4.0%。
这意味着什么?至少在这几次投资中,尤其是阿里腾讯同时为股东情况下,阿里没有谋求大股东独断的地位,比如中金这边,阿里紧随持股 4.95% 的腾讯,位列第三大股东;入股 B站,阿里是次于陈睿、徐逸、腾讯的第四大股东;而在趣头条这边,持股 7.8% 的腾讯也是最大外部股东。
划重点,三笔投资再加在此之前的 T3出行项目,一贯“强势”著称的阿里都显示出了与往日不同的“包容”。这也可以被视为阿里和腾讯投资风格的调整。
为什么说这个趋势很重要,原因在于,过去几年,两家的投资收益一度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腾讯这边,2016 年时“其他收益净额”仅为 35.94 亿元,占比略超 7%;2017 年便猛增 5 倍达到到 201.4 亿元,占当年年度盈利的27.79%;而阿里截至 2017 年 3 月和 2018 年 3 月的财年里,投资收益占比分别为 14% 和 30%。
过去大家对腾讯和阿里的投资风格的印象可能一个是占小股,一个要控制权,但从目前来看,似乎也在发生变化,这和当下的外部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
“没有腾讯,阿里巴巴就不会不断地调整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当然,腾讯也是在阿里巴巴发展过程中一个伴侣而已,因为他们不是我们最终打败或者取胜,而是真正为社会创造持续价值,你边上需要有这样的对手来提醒你”
这是今年 4 月 23 日的 2019 绿公司年会上,马云说了这么一段话。不少人将其解读为马云一贯的“漂亮话”。毕竟早在 2017 年时,马云也曾表示两家竞争是正常的,和马化腾关系很好,经常在一起做公益,并把他拉进了大自然保护协会。
但在一年前,两家还因为投资竞争的事情而针锋相对。
今年 3 月,趣头条宣布获得阿里巴巴投资的同一天。王兴在接受彭博商业周刊采访时,再度提起当年支付宝 VIE 事件时如此评价马云:“我仍然认为他有诚信问题,多年来损害了中国的声誉。”
王兴与阿里的不和众人皆知。王兴也曾透露其中缘由:当年拜访马云和张勇时,表示非常希望可以同时得到腾讯和阿里的支持,但后者的态度让王兴很“吃惊”,他们表示:
“你完全搞错了,我们认为滴滴合并快的对阿里来说是一个失败的例子,我们不会让这种错误再次发生。”
而阿里也在美团倒向腾讯后大力扶持口碑,并以 95 亿美元全资收购了饿了么,与口碑进行了合并成立本地生活服务公司,与美团点评展开正面交锋。
美团点评事件只是一个缩影,过去几年双方的投资交锋几乎从未停止。
电商、网约车、共享单车、新零售……“阿里系”和“腾讯系”,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协同能力,已经成为外界梳理互联网各赛道竞争产品的关键维度之一。
两家投资选择的重要考量之一,就是针对对方的防御和进攻。此前也有腾讯内部的投资人士曾透露,能对阿里形成制衡的项目往往更容易获得腾讯投资。
为什么会形成迥异的投资逻辑,与两家公司的不同的底层逻辑有关。
程苓峰写过一篇《马云的火性pk马化腾的水性》,曾将腾讯阿里分别比做水火:
“阿里腾讯激战。马云喊了一句:“火烧南极洲”。人急了就说实在话。这一句极为精到。马云把自己界定为火,把马化腾界定成水。南极是冰封之地,水的极致。虽说常理上水能灭火,但马云敢说他这把火能烧南极。火若够猛,是能把水耗干的。”
腾讯的底层是社交,是连接人与人。
这就意味着,腾讯本身其实很难有长期的顶层设计。由于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的诸多影响,很难语料社交玩法将会发生何种变革,这包含了一种不确定性;腾讯用“赛马机制”做产品,以及对岸的 Facebook 不断收购 Whatsapp、Instagram、投资 Snapchat 同理。
阿里的底层是电商,是连接人与物。
相较而言,电商对于“多快好省”的追求是永恒的。在业务的战略价值越来越大后,进一步增加持股或是收购,都是为了服务可见的长期目标。

换言之,科技唆麻认为业务本质决定了两者的不同逻辑。但从现在来看,两家也在吸收对方的优势,换句话说,不论是风格还是投资逻辑,两家开始融合趋同。

下半场的竞合新格局

无论最终目的如何,对于两家而言,投资收益的确是重中之重。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统计数据,仅 2018 年阿里和腾讯投资事项就分别达到 223 次和 258 次。
简单来说,AT 两家超过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投资。
两家在投资领域的大手笔,也直接改变国内的互联网创业生态。
早年 VC 圈的“灵魂之问”是“如果BAT”做了怎么办。而近几年,表面上 To VC 的创业者们,实际上大部分是在 To VC To AT 。两家在各个赛道的不断布局与加码,实质上为众多 VC 构成了一种中国特色的退出机制。
但是,To AT 模式正在逐渐萎缩,数据显示 2018 年 VC/PE 基金数量和实缴规模增速较 2017 年分别下降 40%、36%;
正如王兴曾在 2017 年提到,进入下半场后竞合将成为“新常态”。原因不难解释,一方面人口红利见底的当下,以往赢家通吃的消费互联网想象空间愈发不足,巨头们的触角实际已经布满了各个赛道;
另一方面,AT 两家过去一年市值一直稳定在一个区间,已经反映出资本市场对其增长空间的质疑;由此推动产业互联网成为了下一阶段发展重点,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基础技术,自然是不能靠买买买。
换言之,在科技唆麻看来,总盘子有限的前提下,自然更多倾向于产业互联网的技术储备投入;而在消费互联网市场,寻求合作以深挖存量市场价值。
我们之前说到的外部环境,一个不容忽视的外部环境是字节跳动的崛起。
以目前最新的 750 亿美元估值,以及“今日头条+抖音+出海产品”而言,字节跳动已经隐隐成为国内除 AT 以外的第三极。
手握流量的字节跳动已经体现出明显的“无边界”特征,通过成为“App工厂”,试图建立起自身“内容-流量-电商”的闭环。
从以往看来,在“野蛮人”闯入试图改变行业格局的前提下,行业领先玩家联手建立同盟抵抗并不少见。而这也或许意味着,C 端产品的“两马联手”可能将成为常态。

从目前来看,今日头条已经明确拒绝了腾讯的橄榄枝,也明里暗里拒绝了阿里的橄榄枝,今日头条谋求独立发展的决心已经世人皆知了,那么联合「剿灭」这个新的流量怪兽,可能是目前BAT三家的共识。

(文/科技唆麻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科技唆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