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财经

子弹财经

公告

以子弹般的穿透力、专业性与深度性解读互联网时代的最新财经动态。

统计

今日访问:3960

总访问量:6624930

用16个字让你看懂雷军这十年

2020年08月17日

评论数(0)

作者 | 龙老师

出品 | 子弹财经

雷军的10年,是极不平凡的10年。

这是一个面临中年危机的创业者赤手空拳用10年的时间打造出一家世界500强的10年。

雷军用三个半小时讲了20多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所启发,或者令人深思。「子弹财经」则试图从中提炼出小米的方法论和“创业心法”,最终发现,用四组16个字就可以勾勒出这些心法的“主线”。

1、别想太多

2009年12月15日晚上,北京的一间酒吧里,时间刚过12点,雷军就告诉在座的傅盛、俞永福、李学凌和黎万强,今年是自己的40岁生日。

众人要雷军谈成功经验,雷军却说自己40岁却难言如意。

其实,他做软件把金山终于送上市、做电商把卓越卖给亚马逊实现了一个较低限度的财务自由、做投资人投出了YY、UC……在旁人眼里看来这已经是风光无限,但雷军心知这难以达到内心自我设定的标准。

把金山送上市更像是软件时代的结束,当时最风光的是BAT三巨头,随便一个的年收入都是金山的十几倍,而且已经把互联网的赛道几乎封死。

雷军告诉自己要继续前行,别想太多,可他怎么能够不多想,不多想怎么破局?

所以,「子弹财经」认为雷军的“不要多想”不是不思考,而是思考后、决定后不要轻易动摇。

好在BAT虽然强大,但在硬件领域却毫无建树,雷军终于找到了一条似乎能穿越竞争壁垒的路。

他说:“当时我灵机一动,想了个好主意,我跟团队讲,大家可以看看,目前手机市场上做手机的都是硬件公司,假如我们用互联网方式做手机呢?假如我们把软件、硬件和互联网融成一个整体呢?假如这三样我们都精通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对纯硬件公司进行降维攻击呢?”

于是有了所谓“铁人三项”的说法,也即雷军认为——硬件做得最好的是摩托罗拉,软件做得最好的是微软,互联网最厉害的是谷歌,假如把这三家公司的精英全部凑在一起,是不是就能够做成“铁人三项”呢?

雷军也知道,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但是他已经找到了方向,就把自己的杂念封印起来,从此“不想太多”,低头做事。

但当做这件事的时候真的很难,昔日号令群雄的雷军,手下没人。

他认为谷歌的工程师好,结果谈了10个有10个不来。最后还是不死心,终于挖来了林斌和洪锋。

所以雷军很有感触地说:“我在小米创办的第1年,花在找人上的时间超过了80%,所以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验:找人不是三顾茅庐,是三十次顾茅庐。”

这也是“别想太多”的妙处,否则雷军可能找人失败10次,他就有可能有10个理由说服自己放弃。

小米这个名称的诞生地是五道口的逐鹿茶馆,里面有一个包间名为“玄德”,因此就有人建议,把新公司命名为玄德,因为感觉很中国。但后来大家又觉得这个名字太不互联网,于是考虑叫做“红星”,取“红星照耀中国”之意,但大家还是不满意,于是最终决定叫“小米”,一则因为这个名称好记、亲民,二则“mi”有Mobile Internet之意。

说起小米的起家,就不得不说MIUI。

小米之所以被认为开辟了“互联网手机”这个门类,MIUI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2010年的中国,被称为智能手机的元年,其实更是好的智能手机的沙漠。

除了iPhone,市场上占比最大的安卓手机,要么是没有针对中国市场做过优化的洋品牌,要么是还在功能机和智能机之间切换的中华酷联。

雷军从一个软件人的角度认为,安卓的体验实在是太差了。

所以当时国内非常流行刷机,不刷没办法,因为手机的原生系统根本没法用。

雷军说:“操作系统的功能极其繁杂怎么办?我跟大家说没关系,我们就把MIUI当一个互联网应用看。想一想那个年代,智能手机用户的痛点是什么?用户最常用的功能是什么?能不能做得越少越好?”

当时这帮创业者觉得能把打电话、发短信、通讯录和桌面做好就足够了。说实话,操作系统只做这4个功能是需要勇气的。但是他们集中全部资源做这4个功能——只用了两个月就做好了第1版。

当时,如果想要用MIUI系统,就需要把自己手机的操作系统刷成MIUI系统,刷不好还有可能把你的手机刷成砖。在这么大的风险下,敢来刷机的人是不多的。

小米征集了两个星期,来了100个人。把雷军团队感动的不得了,于是,雷军认为:“这100个人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人,我们得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感激他们呢?我们能不能把他们的名字写在手机的启动画面上?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决定,大部分手机的开机启动画面都是公司的logo,但是,我们认为用户比公司logo更重要。”

后来,小米持续地邀请用户参与MIUI的优化,总结出了一种“用户开发模式”。

用户的需求总是最真实的。比如,当时安卓的手机很卡,和桌面的动画帧数是30帧很有关系。于是,MIUI就优化到60帧,这种体验会让人觉得操作变快了,指尖在屏幕上滑动就如同在丝绸上滑过一般。

又比如安卓的界面和iPhone差到不能比,所以MIUI就花了很大的力气来优化桌面主题和重新设计ICON。到了后来甚至允许用户重新编译定制MIUI,这使得MIUI很早就有了英文、西班牙文及葡萄牙文等版本。

更重要的是,除了研发MIUI的投入,一切的互动都是不花钱的,在论坛上、在微博上,很多人把自己的手机刷成了MIUI的,他们后来大都成了小米的第一批用户。

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奇迹。

2、都没关系

雷军从性格来说是一个比较严肃、精细的人,从个人风格上是一个工作狂,但在做小米后,他说“都没关系”的时候变多了。

所谓的“都没关系”,透着一种坚定和固执,即“什么都不能动摇我”。

唯有不可动摇,才能做出小米的神迹。

比如,MIUI活了,雷军开始着手做真的手机了,这时候才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在供应链方面一点话语权都没有。

以前看别人做手机很容易,因为这个产业链很成熟,你想要什么品质的供给,掏钱就好。

自己做手机的雷军发现——顶级的供应商,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小米。

比如,手机最大的零件是屏幕,当时,最好的手机屏幕供应商是夏普。

小米去找夏普,对方甚至连面都不见。

雷军突然发现自己的人脉不够用了,他动员了所有的朋友,找那些认识夏普高层的人,希望他们帮小米引荐一下,给自己一个当面介绍小米的机会。

日本人是很讲人脉的,比如当时李开复的创新工场也做了一个ROM叫点心,也是初创。但因为李开复博士认识夏普的高层,这款ROM很快就出现在了夏普新发布的手机上,而在小米这边,连夏普的人都见不到。

最后,雷军绕了很大的弯子,先是找了金山软件原日本分公司的CEO,其再去找三井商社,三井商社再去找夏普的高层,兜了一个很大的圈子后,搞定了——夏普让小米3月26日去日本大阪的总部见个面。

就在雷军和团队紧锣密鼓地准备说服夏普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日本核电站发生了核泄漏——当时整个日本都处在核辐射的威胁之中。

遇到这种性命攸关的事情,谁都很犹豫,但是,夏普的见面机会对小米拿到最顶级的屏幕这一关来说,十分重要。经过了反复商量,雷军最后决定一定要去,而且是三个联合创始人一起去。到了那天,三个人登上飞机才发现,整个机舱里只有三个人。

到了大阪的夏普总部,整个楼空空荡荡,只有小米这三个客人。

换个思路想,如果那天的夏普公司里冠盖云集、车水马龙,小米还真不一定能打动对方。但在这种情况下,夏普真的被小米团队的诚意和执着打动了。多年以后,夏普一直都是小米的铁杆供应商。

基本上,当时每一个重要部件供应商的搞定,都要过一次这样的关。

结果最后还出了一个乌龙,因为好的供应商找得太多了,小米一代手机的成本居然到了2000块,那可是2010年,国产手机的价位很低。雷军原本也准备只卖1499来着。

这时候,“都没关系”的精神发挥了作用,雷军拍板了:“管他呢,豁出去了!就卖1999!”

若没有这下子的决断,也没有小米初代手机卖出790万台的奇迹。2012年是小米第一个有收入的完整财年,第一年就突破了100亿的年收入,至少到今天为止,雷军还没有听说过任何一个公司第一年收入过百亿的,当然,我们也都没有听说过。

有了“都没关系”的蜜汁自信,雷军马上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和董明珠打赌。

说起这个话题,「子弹财经」总觉得当时的雷军有点“碰瓷”格力,毕竟格力是一个巨无霸,营收1200多亿,小米营收才200个亿,只是人家的一个零头。

结果雷军要去跟人家打赌,小米五年营收超格力。

没想到董明珠比雷军更狠,原本上台前说是商量的赌1块钱,上台后就变成了10个亿。

没办法,话已经说出去了,只好拼命干。

五年下来,小米从200多亿涨到了1749亿,涨了8倍,这已经是个奇迹。再看看格力,从1200亿涨到1980亿,涨了60%,作为一个传统制造企业,表现也非常杰出。

3、稳住就行

人看小米一帆风顺,我看小米历经磨难。

对于一个10年就成长成世界500强的企业,不经历一些磨难是不可能的。

2014年第三季度,小米手机在中国登顶,仅仅靠中国市场的出货量,就在全球排到第三名了。那个时候,投资者都非常看好小米,但提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小米模式能不能在全球复制?

小米的应对,是全球化。2014年6月,小米进入了印度市场,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成为了最耀眼的明星。

于是,雷军和小米印度团队有点飘了。

这时候,正赶上小米4的发布,这是一款分水岭式的旗舰机,在中国上市一帆风顺,很快买断。刚组建的印度团队也非常乐观,在国内供应链趋紧的情况下,说服雷军特批了50万台。

2015年1月,这款旗舰手机在印度发布了,但是居然卖不动。

后来想想,这也是一个必然。首先,印度是一个价格高敏型市场,小米的旗舰产品对于整个市场来说的定位都是偏高的。

一个产品的价格往往是由品牌势能决定的,但小米在印度没有品牌势能可言,印度市场的高端品牌完全由苹果和三星把持。

当然,大部分印度人是买不起苹果和三星的旗舰机的,但这也不表示他们可以接受一个陌生品牌的价位处在中间趋上的段位。

如果在国内这很好办,适当降价然后压给代理商,总有办法消化掉。但当时小米在印度的渠道建设还非常初级,根本没有渠道商来抗雷。

如果卖不动返销国内行不行?还真不行,因为当时国内4G已经开始普及,而这价值10亿的50万台印度版是3G的,拿回来根本卖不动。

对于体量很大但利润并不高的小米来说,10亿砸手里是无法接受的。

在这时候,雷军“稳住就行”的态度影响了团队,他们从慌乱变成坐下来冷静分析——印度是卖不动了,但全球还处在3G时代的市场并不少,从东南亚到南美,从东欧到中东,全球至少还有五六十个市场,均摊一下似乎乐观了很多。

另一个因素是,这些不太发达的地区有一批有意愿转向手机销售的贸易商,比如以前卖石油天然气、卖电脑3C数码、卖手机但定位比较低端的贸易商。他们有强烈地改变命运和处境的愿望。就这样,这50万台小米居然用了一年的时间消化掉了,还顺带培养出了一支很能打仗的国际化团队。

但是磨难并没有结束,2015年底到来了,雷军说:“前期超高速成长,掩盖了非常多的问题,一下子全部爆发了出来。手机行业,从来没有一家公司在销量下滑后,还能成功逆转的。这时的小米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

形势极其严峻,雷军不得不亲自接管了手机部。

当时小米突然面临销量的下滑,主要是自身的产品力不够和友商的产品进步太快造成的。小米刚刚杀入手机市场的时候,国内没有很像样的安卓手机厂商,所以主打性价比而且定价厚道、打法互联网的小米很快杀了出来。

但是,随着华为和OV等一批有核心技术、有扎实渠道的手机厂商发力追赶时,小米底蕴不足的问题随之暴露,创新乏力、产品缺乏卖点及性价比不再突出等问题竞相出现。

那段时间,苦不堪言。雷军经常早上9点上班,到了凌晨一两点还在开会。有一天下班的时候,他数了数,一天下来居然开了23个会议,让人无法置信。

雷军决定,在产品力上吃得亏,要从产品力上夺回来,他加大了创新力度。

终于,2016年10月25日,小米MIX发布,当MIX第一次点亮的瞬间,全面屏震惊了所有人。

世界三大设计博物馆也收藏了小米MIX。

芬兰国家设计博物馆馆长评价道:“小米MIX指明了未来智能手机的发展方向。”

至此,小米从开创了“互联网手机”品类,到实现了“全面屏”时代的二次复兴。第一次开创的动力是营销优先,第二次复兴的实力才是产品优先。

就此,全面屏时代由小米拉开帷幕。MIX发布成为了小米局势逆转的第一声号角,努力补课的小米从2017年Q2开始了神奇的逆转,重新恢复高速成长。

4、相信自己

「子弹财经」理解的“相信自己”,是一种战略层面的自信。

它由很多因素组成,比如我们前面说过的MIX开创了全面屏时代,那是一种创新带来的自信。

又比如质量自信,雷军说:“中国老百姓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便宜没好货’,这让我们非常容易被误解,竞争对手也非常容易抹黑我们。小米如何在未来漫长的征程中立于不败呢?我们必须要拿出世界品质的好产品!”

但质量的提升是个漫长、艰巨又枯燥的过程,一分耕耘一份收获。2018年小米获得了“中国质量协会质量技术奖”一等奖,2019年,雷军自己还获得了“中国年度质量人物”的殊荣。

这一切都比不上雷军为小米定下“小米硬件综合净利率永远不超过5%,如有超出的部分,将超出部分全部返还给用户”时的战略自信。

的确,一个公司马上就要上市了,不好好路演“画大饼”,反而卡自己的利润空间,是不是有毛病呢?

但雷军认为,小米的成功之道就是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要把这种对客户的承诺固化下来,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以法律文件的形式,把这一使命固化下来,永久限制硬件净利率。

雷军把这个想法和团队一说,一起奋斗的兄弟们都特别支持。但跟股东一提就炸锅了,有各种担心,尤其担心对股价有影响。有人说,“你们是不是疯了,还想不想上市”;有人说,“当初你们可不是这么说的,早知道如此,我就不投了”;还有人说,“来不及了,别折腾了”。

股东们和雷军开了很多次紧急电话会,中间有几次都要聊不下去了。

最后,雷军对股东们说:“优秀的公司赚取利润,伟大的公司赢得人心!如果你们同意,你们拥有的将是一家注定伟大的公司!”

就这样,一锤定音,股东们同意了。当小米公布了这项决议,全中国都被“5%”刷屏了。

坚持5%的自信,并不是建立在手机永远旺销的基础上。恰恰相反,这意味着雷军认为,手机只是未来智能生活的一个点,真正的万物互联网和智能生活场景,是一个天花板比手机赛道高得多的领域。

十岁的小米,正在一步一步长大,光今年的研发预算就高达100亿元。「子弹财经」还了解到,未来5年,小米投向5G和AIoT的预算将高达500亿元,小米将和生态链企业一道,重新定义中国人、乃至全球的智能生活体验。

十岁,只是一个开始。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子弹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