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商业评论

零售商业评论

公告

关注新零售、新电商、新消费

微信:13266502880


文集

财经(92)

统计

今日访问:220

总访问量:1687478

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生鲜电商的“上岸潮”?

2021年06月25日

评论数(0)

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生鲜电商的“上岸潮”?

生鲜电商赛道很热。

最近的话题都是围绕每日优鲜、叮咚买菜谋上市,抢占“生鲜电商第一股”。


这两家前置仓玩家也带动了行业发展的一波高潮。而我们更多要看到巨头玩家入场,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社区电商或者说近场电商模式多样性,市场处于一种复杂的竞争生态。


我们也预计接下来生鲜电商会有一波上岸潮。这也可以理解为,竞争将进入一个转折点时期。


每日优鲜、叮咚买菜上市,抢生鲜电商第一股?


先来说下每日优鲜VS叮咚买菜。


每日优鲜于美东时间6月22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更新后的F-1招股说明书,计划于6月底正式以“MF”为证券代码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每日优鲜更新的IPO(首次公开招股)上市申请文件,将其IPO定价区间设定在每股13美元至16美元之间。


而同样,6月23日,叮咚买菜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更新版IPO(首次公开招股)上市申请文件,计划将IPO发行价区间设定在每ADS 23.5美元至25.5美元之间,计划公开发1400万股ADS。


一家选择纳斯达克,一家选择纽交所,选择上市时间又重叠,背后还是生鲜电商第一股头衔的影响力。不出意外的话,两家都马上能迎来敲钟时刻。


我们先来看下两者的发展和业绩对比。


每日优鲜是前置仓模式的先行者。2016年3月,每日优鲜APP正式上线。依靠模式创新硬是在普遍不被看好的生鲜电商领域打下自己的一篇江山。近6年时间,目前经历了10轮融资。2020年底的最新一轮融资更是高达20亿元,青岛国信、阳光创投、青岛市政府引导基金组成联合投资主体。


营收上也在一路上涨。到2020年,每日优鲜实现收入61.3亿元,GMV达到76.15亿元。


招股书数据显示,成立六年半的每日优鲜,在中国的16座城市中,开设了631座前置仓,累计交易用户超过3100万。截至到2020年底,每日优鲜年有效用户数达到868万人,年有效用户的订单总数达到6506万。截至2021年3月31日,每日优鲜核心用户年消费额为2106元。

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生鲜电商的“上岸潮”?

目前来看,每日优鲜的前置仓模式已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期。而它的后来者竞争对手叮咚买菜,发展的势头有很猛。在前置仓的布局速度上甚至赶超了每日优鲜。


如果算正式成立的时间,叮咚买菜要从2017年开始,2020年叮咚买菜经历了迅速扩张,服务的城市拓展至包括北京、南京和广州在内的29个城市950个前置仓,日订单量达90万单。其披露的平均月交易用户数2021Q1为690万。

叮咚买菜最近两年在营收和GMV上表现异常出色,总营收从38.8亿元增加至113.4亿元、GMV由47.1亿元增加至130.0亿元。

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生鲜电商的“上岸潮”?

据CIC统计,以GMV衡量,2020年叮咚买菜在按需电子商务业的市场份额为10.1%。过去三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319.2%,增速位居中国五大按需电商平台首位。要知道,叮咚买菜跑了4年,融资方面也进行了10轮。


再从业务和模式上看。


叮咚买菜就目前对外的战略来看,是要将前置仓模式进行到底。据其招股书显示,募得的资金50%用于提高现有市场的渗透率和新市场的拓展,30%投资于上游采购能力,10%用于投资技术和供应链系统。


但每日优鲜已经走了多元化的路线。


在2021年 3月,每日优鲜更新愿景为“成为中国最大的社区零售数字化平台”,推出“(前置仓即时零售+智慧菜场)x 零售云”的全新战略。


每日优鲜创始人徐正曾用一个公式来总结每日优鲜的商业模式:(A+B)×N。其中,A是每日优鲜一手开创的前置仓即时零售,B是智慧菜场,N则是零售云。


每日优鲜在招股书有表示,将把上市募得的资金,50%用于前置仓零售业务的升级,20%用于拓展智能菜场业务,20%用于发展零售云业务。


但这个多元模式的故事是否真的能讲好,还需要时间来验证。毕竟2B的数字化领域,是全新的赛道,垂直专业的玩家有已经抢占了头部位置。


我们看到,很多人有分析说上市是缺钱,但我们来看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巨头的入场,给赛道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从时机上讲,至少成绩上还是比较高位的时刻。面对巨头的加码,他们需要更多的资金建立护城河。


模式上的突围,还是大难点


再来讲前置仓模式。


我们知道,每日优鲜的模式是:在城市设立分拣中心,结合订单密度向社区渗透,设立前置仓,形成半径三公里的圆形覆盖网。城市分选中心会提前将生鲜商品分配到前置仓,再配送至社区的用户手中。

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生鲜电商的“上岸潮”?

但对于前置仓模式根本上我们还是要看几点。


一是、前置仓市场规模如何?增量有多大?根据安信证券研究,前置仓模式的市场规模,预计会从2020年的304亿元,增加到2025年的3070亿元。


而更重要的是在消费端,大家的习惯如何呢。“线上下单—快速配送到家”已经逐渐成了一种消费习惯。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后“疫”时代生鲜电商运行大数据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显示,42.1%的受访用户每周在生鲜平台采购2-3次。

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生鲜电商的“上岸潮”?

二是、烧钱扩张、持续亏损,盈利模型啥时能跑通?从盈利层面来看,两家都在亏损。每日优鲜2018年至2020年三年净亏损分别为22.316亿元、29.094亿元、16.492亿元。叮咚买菜整个2019年的净亏损为18.7亿元,到2020年时的净亏损就扩大到31.8亿元,同比增长超过70%。


可见是烧钱扩张,然而其实整个行业都处在亏损状态,毛利率较低,履约成本高,再加上营销等费用抢用户,在前期看,亏损是必然。


但问题在于何时才能实现全面盈利,新增长曲线在哪?这是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下一阶段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三是、运营能力上如何升级,如品类优化、履约效率、单仓坪效等?比如每日优鲜2.0版前置仓,可达到300-400平米,日订单峰值可达2000单。更多智能化系统的使用也让其运营效率再次提升,年坪效可达到10-12万/平米,为传统线下门店的5-6倍。这个数据还在不断提升。

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生鲜电商的“上岸潮”?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


而这背后还在于数字化能力的应用,每日优鲜新的多元化战略设计的智慧菜场、零售云也正是基于此。


与巨头的硬碰硬,是迟早的事


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的上市,不仅是要为现有布局业务发展铺路,还要准备与巨头的硬碰硬。对于每日优鲜、叮咚买菜来说,这个阶段还是非常关键。上市后,至少现在资本上建立一定基础。能应对打硬仗。


目前生鲜电商这条赛道上,互联网和零售巨头基本都已经上车。阿里、美团、拼多多、滴滴、京东、多点等都在加码。行业还不断加入新进的大佬。


「零售商业评论」认为,线上买菜整体的占比还是个位数。就行业发展来看,“线上买菜”的发展速度很大程度超乎了预期,线上要朝10%的比例进发。


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规模达4585亿元,较2019年增长了64.0%。渗透率在不断加大。


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生鲜电商的“上岸潮”?

但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更多还是在消费市场的存量博弈。我们认为,无论消费者从什么路径上购买,前置仓的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社区电商,还是近场电商模式,但一日三餐消费的量就那么多。


所以接下来平台间的流量竞争、模式竞争、供应链竞争、数字化竞争等都会更加残酷


比如社区团购(或叫社区电商)。以美团优选为例,美团CEO王兴曾披露,在2020年12月下半月,美团优选的单量已经突破了2000万单/天。今年一季度美团优选的GMV约120亿人民币。截至2021年3月底,美团优选已经扩展至逾2600个市县,基本上完成全国覆盖目标。


在财报电话会议上,美团CEO王兴透露,一季度,美团优选贡献了近一半新用户,其中80%新用户在30岁以下,用户交易笔数和频率都在增长。他判断未来50年,中国零售市场非常有潜力,美团优选将为美团新增3-4亿用户群体。


可见美团对社区电商的看重。同时滴滴的橙心优选、拼多多的多多买菜、阿里的盒马集市等都在大发力。再加上盒马也在不断的创新模式(不久前在试水自提店)。


「零售商业评论」认为。无论模式的多样性,前置仓或店仓模式的快配送,还是隔天送达的社区团购或社区电商等,多样性模式本身上会形成互补。


对于未来的发展,有几个关键。


1、密度效应。对于前置仓或仓店一体,还是社区团购,都要考虑扩张速度和网点覆盖密度。但单仓或单店速度与盈利的平衡点要把握准。


2、供应链的能力。长期来看,比拼的是供应链。目前我们了解到多数玩家在供应链端的差距都并不大,农产品上拼多多和盒马具备一定优势。现在各方都在加码这个领域。比如每日优鲜徐正曾表示,前五年专注在前置仓到家模式,而第二个五年则将重仓供应链,全部时间、精力、资源第一优先配置到供应链上,即未来五年的重心从“最后一公里”变为“第一公里”。


3、效率。这个效率不是仅仅指哪一端。而是农产品从源头采摘那一刻到消费者餐桌的整体效率。这个效率包括C端,如目前每日优鲜等1小时内送达。所以总体来讲,生鲜的核心还在在于一个“鲜”字。


而对于下一段的想象空间,我们认为,零售的下一个战场一定在社区的深度战。现在看不同模式很大程度都是围绕社区展开,生鲜作为高频、刚需的流量口,后续将形成更多品类、多元复购的消费,这也是巨头们不设上限抢攻市场的原因。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零售商业评论。